媒体中传

文化传播网: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人的摇篮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主持工作者的摇篮,一代代播音员、主持人“梦开始的地方”,同时也是无数有志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莘莘学子向往的专业学府。在2008年艺术类招生考试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走访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洪岩,为大家揭开主持人培养摇篮的神秘面纱。○

  记者:提起播音艺术,大家往往就能想到广播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在播音界一直有着不错的声誉。

  李洪岩: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1954年中央广播事业局筹划开办的播音主持培训班,这个培训班也是后来广播学院的雏形。播音系成立于1980年,其前身是1963年成立的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专业。在大学成立二级学院的大趋势下,1996年9月16日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成立。

  学院目前下设播音系、播音主持艺术研究所、语言传播研究所、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等系所,并建立了广播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培训交流中心。学院现在有全日制在校生800人,其中研究生100多人。

  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备受关注的,您能介绍一下播音主持学院的教学情况以及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的情况么?

  李洪岩:专业的教学一定是伴随着学院的发展的。由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独特性,学院在教学中依托广播电视一线,同时发挥学院的优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不单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教学与培养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全国播音主持交流的任务,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

  播音学院在教学中,首先是要为广播电视一线培养优秀的人才。主持人的工作带有公众性质,对从业者自身素质的要求很高,因此要求学生们要扎实打好基础,重视自身能力。由于学院承担着各地主持人进修的任务,所以学院在推进行业发展上也有着一定的责任,应该在语言艺术方面做出表率。播音主持艺术也是弘扬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播音学院在促进有声语言文化传播的发展的同时,也应该以语言艺术的形式,为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精神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记者:我最近看到,贵学院的张颂老师刚刚荣获“十佳”广播电视理论人才称号,宋晓阳老师应邀担任“中日影像交流研究会”专题主讲嘉宾。贵学院的老中青教师都在业界有较大的影响。请您介绍一下播音学院的师资队伍。

  李洪岩:我们学院有着许多优秀的教师人才,老一代的比如齐越老师。齐越老师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在话筒前播音,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好几代播音主持工作者。你刚才提到的张颂老师也是老一辈的著名老师,他同时也是我国播音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播音创作基础》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张颂教授在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而且是仅有的3位艺术类“名师”之一,在播音主持艺术这一专业性极强的领域,获得这一荣誉,极其不易。这次,他又获得了“十佳”广播电视理论人才称号。

  我们学院现拥有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专家学者,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50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14人,副高以上职称的占50%以上。

  记者:播音学院有着优良的传统,是培育优秀播音主持艺术家、主持人的摇篮。请您介绍一下贵学院的人才培养成果。

  李洪岩:如今,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已培养了3000多名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他们大都活跃在省级媒体的播音一线,在境外的一些媒体也有不少我们的校友。大家熟悉的著名主持人罗京、李瑞英、敬一丹、汪良都是我校培养的人才。他们不仅仅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其他方面也都非常优秀。罗京和汪良是十七大代表,李瑞英和敬一丹是政协委员。

  记者:马上就要进行艺术类招生了,播音主持专业每年都是艺术类的大热。您对报考的考生有一些什么建议么?

  李洪岩:播音学院欢迎任何对播音主持艺术感兴趣的同学报考。播音主持艺术的根本,是建立在新闻传播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学与艺术学、哲学与美学这四大学科之上的,有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特色鲜明的特点。同学们要注重个方面素质的培养,广为积淀。

  记者:贵学院的“齐越朗诵艺术节”在业界很有名,您能介绍一下么?

  李洪岩:齐越朗诵艺术节是1997年开始创办的,基本赛事安排在5月到10月之间,现已拓展成为大学生朗诵艺术节,每年都设立一个主题。比赛的最高奖项是“齐越奖”。艺术节本着兼容并包的态度,旨在锻炼学生的能力,弘扬我国的语言文化艺术,让大家爱上语言,爱上标志着我们身份的语言。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