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届FIPA国际电视节日前在法国西南美丽的海滨城市比亚里茨(Biarritz)落下帷幕。我校电视与新闻学院的学生拍摄的纪录片《寻找马克思》和《西行》入选本届电视节青年创意单元,我校欧洲传媒研究中心和电视与新闻学院的负责人、影片的主创人员以及我校南广学院广电系的老师等应邀参加了本届电视节。

我校师生在本届FIPA国际电视节开幕式上
作为世界电视业界最重要的盛会之一,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每年都吸引了各国电视业众多的从业人员前来共襄盛举,正式参赛的各类电视节目反映了当前国际电视的制作水准。
FIPA国际电视节为了增进各国青年之间的影视文化交流、促进青年人影像表达的对话,自2004年开始特意设立了青年创意单元。今年,我校的学生作品是第二次入选,参加本届电视节青年创意单元展映和交流活动的还有巴西、法国、墨西哥和波兰等其他国家的大学生。

我校同学接受法国电视三台记者采访
为期一周的国际电视节期间,我校展现当代中国青年人对社会、历史和文化深刻思考的两部纪录片,被选为本届青年创意单元的首映作品,与专业人士和观众见面,受到广泛好评。展映结束后,作品主创人员同观众就影片内容、拍摄动机以及青年影视创作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寻找马克思》的编导之一、电视与新闻学院出镜记者班的王维同学在言及创作初衷时向观众介绍说,“我们的祖辈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献出了生命;我们的父辈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力量;今天的我们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而马克思是谁?他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他仅仅是教科书上的一位老人吗?带着疑问,我们开始了在北京、上海、柏林和特里尔的寻找。事实上,寻找马克思的过程就是寻找我们自己的过程”。
FIPA国际电视节秘书长让-米歇尔·欧塞耶先生高度评价这次入选的两部中国大学生作品,他认为,这两部纪录片无论在创意还是在拍摄剪辑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水平,表现出中国青年的锐意和创意。法国电视三台和当地最大的报纸《法国西南报》采访报道了参加电视节的我校师生。
应邀赴法参加电视节的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胡芳老师在接受《欧洲时报》和《星岛日报》采访时表示,电视节期间,学生们观看了许多代表世界高水平的电视作品,开阔了视野。同学们不仅通过入选展映的作品,向世界展现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风貌,在与国际专业人士的交流中,还对西方纪录片导演报道中国的角度和立场提出质疑,据理力争,赢得了业界人士的好评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