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传

中国网:“科普与动漫创作”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繁荣科普动漫作品的创作,用生动、活泼、有趣的艺术形式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由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会员会和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共同主办的“科普与动漫创作”研讨会,于2009年9月19日在北京东湖俱乐部举行。

    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协科学人文委员会主任张开逊,中国科协信息中心主任、网络科普联盟副主任兼秘书长张小林,著名漫画家缪印堂,中央电视台动画部副主任李捷,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肖叶,科技日报原副总编王直华,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一级动画师、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原副院长曹小卉,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教授张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蔡云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费新碑,北京印刷学院艺术学院动画系张宏,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英等及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学生近100人参加了研讨会。

    动漫创作在青少年智力开发、道德养成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当前,迫切需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课余求知的良好环境。长期以来,科普、科幻作家和美术家们通力合作,创作了一大批深受广大青少年欢迎的动漫科普和科幻作品,比如:张乐平的《三毛爱科学》,丁午的《少年科学画报》插图,毛用坤、杜建国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乐小英的《动脑筋爷爷》,上海美影的《小蝌蚪找妈妈》、戴铁郎的《我的朋友小海豚》、《黑猫警长》、《小红脸和小蓝脸》,三辰影库的《蓝猫淘气三千问》,浙江太子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学习出版社的《龙脉传奇——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等等,都是以动漫作品的形式进行科普创作的成功案例。在国外,以动漫形式进行科学普及的作品丰富多彩,日本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在宣传正义战胜邪恶的同时传播了科学知识;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一分钟科普片》采用实拍和动画相结合,重点突出且富于趣味性;美国动画片《恐龙》则运用高科技的三维电脑动画软件,把我们带回到了陌生的远古时代,国外这些科普动漫创作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大家认为,科学知识需要用一种通俗、形象、有趣味性的手段来进行传播,而动漫作品恰恰就是这种手段。大家结合各自的工作、生活实际,畅谈了运用动漫作品的形式推广、普及科学知识的体会、感想,提出了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呼吁更多的美术家、动漫和影视工作者关注这一领域,和科普工作者、科幻作家密切合作,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幽默有趣的动漫形象和曲折、“好玩”的故事情节来诠释深奥的科学道理,为我们的下一代奉献上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来源:2009年09月25日 中国网)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