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报》日前在我校迎新活动的热潮中,从新生教育工作、校园第二课堂、校园媒体专业实践、毕业生爱校教育等视角,以《拿什么Hold住我的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校园文化侧记》为题,对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报道。报道全文附后。
拿什么Hold住我的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校园文化侧记
大学是什么?大学要做什么?很多问号指引学生们想要去探索他们即将生活四年的校园。如果将每一位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学生比作一颗种子,那么校园文化就是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土壤。
2011年9月,记者跟随新生入学的脚步,来到了中国传媒大学,感受这里的文化氛围。
开启“大学第一课”
——做好新生教育工作,引领学生思想成长
“这里是终点,也是起点”,这是每一个传媒学子进入校园时都会听到的励志箴言。“传媒是什么?”成为了每个刚刚踏进传媒校园的新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也许只有当同学们经历四年的大学生活后才能得到自己的答案。
已经是信息工程学院大二的白雪告诉记者,“入校后,胡正荣副校长精彩的‘第一堂课’,让我在刚刚进入大学就明确了要努力学习,明确了以后投身传媒行业需要树立的奋斗目标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学校要做的正是为学生们开启这扇通往大学与传媒世界的大门,实现学生教育的第一步。
——做好新生教育工作,引领学生思想成长
“这里是终点,也是起点”,这是每一个传媒学子进入校园时都会听到的励志箴言。“传媒是什么?”成为了每个刚刚踏进传媒校园的新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也许只有当同学们经历四年的大学生活后才能得到自己的答案。
已经是信息工程学院大二的白雪告诉记者,“入校后,胡正荣副校长精彩的‘第一堂课’,让我在刚刚进入大学就明确了要努力学习,明确了以后投身传媒行业需要树立的奋斗目标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学校要做的正是为学生们开启这扇通往大学与传媒世界的大门,实现学生教育的第一步。
充实“学习第一务”
——创建校园第二课堂,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成长
在传媒大学学生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没登过‘广院之春’的舞台,枉来广院一回。”学校举办过的“风采之星”首都大学生才艺选拔大赛、“传媒影像力”原创影像作品大赛以及中国大学生“和平大使”选拔赛等大型活动享誉北京甚至全国,不仅广受学生的喜欢,更曾多次被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作为优秀学生活动进行推荐和报道。在这些活动中,从策划到执行都以学生为团队主体,其中导演、舞美、音频、灯光、制片、音乐制作、节目包装等工作岗位都由学生担任和完成。
已经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毕业生曹雯蓉对此深有体会。大学期间,她曾经担任学校“风采之星”比赛导演。她对记者说“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地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并且尽量让自己在这些活动中承担一些任务,对自己是一个锻炼,对未来工作更是一个积累”。
中国传媒大学不断探索将先进的校园文化打造为丰富的校园第二课堂,为课堂教学做良好的补充。
——创建校园第二课堂,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成长
在传媒大学学生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没登过‘广院之春’的舞台,枉来广院一回。”学校举办过的“风采之星”首都大学生才艺选拔大赛、“传媒影像力”原创影像作品大赛以及中国大学生“和平大使”选拔赛等大型活动享誉北京甚至全国,不仅广受学生的喜欢,更曾多次被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作为优秀学生活动进行推荐和报道。在这些活动中,从策划到执行都以学生为团队主体,其中导演、舞美、音频、灯光、制片、音乐制作、节目包装等工作岗位都由学生担任和完成。
已经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毕业生曹雯蓉对此深有体会。大学期间,她曾经担任学校“风采之星”比赛导演。她对记者说“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地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并且尽量让自己在这些活动中承担一些任务,对自己是一个锻炼,对未来工作更是一个积累”。
中国传媒大学不断探索将先进的校园文化打造为丰富的校园第二课堂,为课堂教学做良好的补充。
夯实“专业第一岗”
——加强校园媒体专业实践,增强学生专业功底
“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理念一直是中国传媒大学校园媒体建设贯彻的宗旨,校报、团刊、校电视台以及校广播台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专业实践平台。校园媒体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目的,不仅以正规媒体的运作方式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专业思想的提升。
学校团刊《传媒青年》被很多985和211高校的团委视为高校团刊的典范。校广播台每天中午和晚间制作的散发创意精思的节目,也深深吸引了校内外的学生。数十所高校每年齐聚传媒大学这艘传媒航母分享办报、办刊、办台的经验心得。2010年,《北京日报》曾两次登载了由中国传媒大学团刊《传媒青年》进行的社会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和《未来你要挤在一线城市吗—毕业生城市选择调查》。
——加强校园媒体专业实践,增强学生专业功底
“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理念一直是中国传媒大学校园媒体建设贯彻的宗旨,校报、团刊、校电视台以及校广播台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专业实践平台。校园媒体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目的,不仅以正规媒体的运作方式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专业思想的提升。
学校团刊《传媒青年》被很多985和211高校的团委视为高校团刊的典范。校广播台每天中午和晚间制作的散发创意精思的节目,也深深吸引了校内外的学生。数十所高校每年齐聚传媒大学这艘传媒航母分享办报、办刊、办台的经验心得。2010年,《北京日报》曾两次登载了由中国传媒大学团刊《传媒青年》进行的社会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和《未来你要挤在一线城市吗—毕业生城市选择调查》。
引导“社会第一步”
——创新毕业生爱校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成长
进入社会,创立自己的事业是每一位毕业生所向往的生活和追求的目标。
“三国杀”桌游、“兔斯基”动画形象、“功夫兔”系列形象曾经一度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殊不知,这些动人的卡通人物均出自传媒大学毕业生之手。
在毕业生离校工作中,中国传媒大学会定期为毕业生举办就业培训讲座,由老师、师哥师姐们为毕业生讲解考研、求职的经验。同时,大力推进毕业生创业工作,运用学校学生创业“孵化器”体系,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拓展事业,学生们在影视制作、动画制作、平面设计、晚会制作等领域都有创业探索。
校园文化既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用学生的一句话说:好的校园文化能够“Hold”住你的大学。
——创新毕业生爱校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成长
进入社会,创立自己的事业是每一位毕业生所向往的生活和追求的目标。
“三国杀”桌游、“兔斯基”动画形象、“功夫兔”系列形象曾经一度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殊不知,这些动人的卡通人物均出自传媒大学毕业生之手。
在毕业生离校工作中,中国传媒大学会定期为毕业生举办就业培训讲座,由老师、师哥师姐们为毕业生讲解考研、求职的经验。同时,大力推进毕业生创业工作,运用学校学生创业“孵化器”体系,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拓展事业,学生们在影视制作、动画制作、平面设计、晚会制作等领域都有创业探索。
校园文化既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用学生的一句话说:好的校园文化能够“Hold”住你的大学。
(文:孙靖 张芊 吴晨 温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