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繁华背后的坚守——记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吕锐教授

吕锐教授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但幕后众多的技术工作者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技术教育工作者更是默默无闻。实际上,正是由于他们的坚守,培育桃李,输送人才,广播电视事业才能拥有今天的繁华。中国传媒大学吕锐教授就是一位优秀的广播电视技术教育工作者。

吕锐,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新华社通信技术局局长,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

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广播电视技术在体制和运营机制方面均面临重大变革,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交互成为未来广播电视的发展方向。面对广电数字化这一重要发展机遇,基于学校学科建设与科研需求,1996年吕老师决心组建一所全新的科研机构——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中心。

中心筹建之初,困难重重,吕教授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人才,学术团队最初的成员只有两个人:吕教授和他的一个研究生。后来在吕教授以身作则、废寝忘食工作精神的感召和多方努力下,多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研究人员加入进来,科研力量得到加强。在整个团队的成长过程中,吕老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关心团队中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他始终坚持工作在科研开发第一线,亲自带头进行科研攻关,科学地进行任务划分,并给予团队成员以充分的信任,经常在关键时刻予以指导,在实战中使整个团队得到快速成长。同时,为了鼓励大家积极科研,他设立了研发、立项突出贡献奖,并将本属于自己的个人奖励拿出来与团队分享。吕老师还非常关心大家的生活,经常积极主动地为遇到困难的团队成员提供各方面的帮助。有一次,一位核心团队成员的母亲因车祸受伤,当时正巧是项目研发的关键时期,该成员原想抓紧赶几天项目后再回去,吕教授知道后立即要求他回家探望母亲,并对他的工作进行了妥善的安排。他时常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压力、克服困难、如何少走弯路,使中心的年轻人受益匪浅。

天道酬勤。数字化工程中心成立15年来,吕教授带领数字化工程中心科研团队承担了国家“863”、“973”和相关部委在数字广播领域的多项重要研究项目,在数字声音广播、数字编解码、数字传输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过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十多项科研奖励,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研究生,为我国的数字声音广播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吕教授个人因此首批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了首都劳动奖章和第九届广播电视科学技术奖等多项个人荣誉。

2002年,为了满足全媒体时代对信息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吕老师又根据学校指示筹建了计算机学院并担任学院领导。2006年,吕教授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但依然孜孜不倦地热忱于科研和教学工作。在此期间,作为学科带头人,吕老师主持并成功申报了“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主持制定/修订了多个本科、硕士及博士专业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并且一直承担“现代信号处理”等多门研究生学位课的教学任务。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这十几年里,他用自己的严谨、专注、执着、大度、勤奋,感染着身边每一位学生和同事,深刻诠释了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对本职工作的满腔热忱与执着。

如今,虽然身为新华社通信技术局局长的吕锐教授仍然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和博士生导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热情和努力,坚守着繁华背后那份教书育人的职责和快乐。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