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录】一腔高尚情怀,一条光辉历程

简介:赵铁锤先生是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毕业生,2002年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与北京广播学院合并,成为今日的中国传媒大学。 


一个成功的人,一个伟大的人,不仅仅拥有执著的毅力、出众的才华、美好的品格,更拥有着高尚的情怀,也往往拥有吸引人、感动人的传奇经历。

作为一位部级领导,一位主抓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的部级领导,一位为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忘我工作的部级领导,在人们的印象里,是日常工作中忙碌的身影,是在救援现场疲惫的面容,是对非法违法现象严厉的态度,是与职工群众交流亲切的言语。 

但是,从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到为煤矿、为安全无日无夜、呕心沥血的部级领导,坚强伴随执著,汗水交织泪水,鲜花和着掌声,风雨映衬辉煌,一路行来,又有多少旁人无从知晓的人生滋味? 

高尚情怀,传奇经历,这两样,赵铁锤都有,只是鲜为人知。 

怀一腔情,存高远志

大学,科学的殿堂,人生的加油站。

很多人,怀揣美好理想走来;很多人,最终把美好理想变成现实。 

与不少人不同的是,赵铁锤是怀着对煤矿工人最真挚的情感,怀着改变煤矿落后面貌的伟大志向,走进了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该院素有“煤炭黄埔”之称,2002年与北广合并,成为今日的传媒大学。

真挚情感,伟大志向,源于入学前——至今提起仍令赵铁锤感慨万千的工作经历。

1969年3月,河南平顶山矿务局(现为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招工,当时年仅18岁的赵铁锤,恋恋不舍地离开老家,从河南郏县来到平顶山,到十矿当了一名井下一线工人。

这就是他与煤矿、煤矿工人几十年不解情缘的开端。

这是怎样的开端?18岁的赵铁锤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

“当时,年产原煤120万吨的十矿,与其他更先进、规模更大的矿比较,各方面是有差距的,但管理上还算较好的。但跟现在的大部分煤矿比,对年轻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赵铁锤说。

“就说当时的‘两堂一舍’,现在很难再看到那样的艰苦条件了。每天从井下上来,必须要洗澡啊,可是澡堂里的水又黑又脏又臭;到了冬天,下大雪,刮大风,8小时一个班,干完了在食堂连口热乎饭都吃不上。”

如烟往事,清晰依然,赵铁锤说起来很动情。

“我们住的宿舍是大通铺,大通铺就是木板铺上草。十五六个人一个挤一个。当时哪有空调、暖气呀,冬冷夏热。卫生条件很差,到了夏天,我们就把大通铺拆了,把木板拿到外面,用热水烫,暴晒,木板缝里有臭虫啊!”

生活条件不堪回首,工作条件也很差。

“井下条件不好,安全管理也不行,工作服又脏又破,好几天也洗不上一次。我上班的第三天,在掘进工作面正干活,切眼发生了瓦斯燃烧,老工人大喊‘着了,快往外跑!’。”

体验着煤矿生产、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工友们天天从事着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年轻的赵铁锤深受触动。

面对艰苦,选择有很多种。

赵铁锤没有被吓跑,而是被激起了个性中的不屈。一个坚定的信念在他的心中萌生:一定要学知识,练本事,改变煤矿落后面貌,改善煤矿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让矿工过上好日子!

在一名年轻煤矿工人心中激荡的这个坚定的信念,是志存高远的心声,是高尚情怀的写照。 

有了坚定的信念,就有了克难攻坚、不断进取的最强大的精神支撑。

抱着坚定的信念,赵铁锤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他对煤矿工作的热爱,他那份敬业精神,他那种学习的劲头,我们好多人都觉得他和我们太不一样了。”赵铁锤当年的工友十分感叹,“那时,很多招工到煤矿来的,都是为了挣点辛苦钱,养家糊口,不会想得很多,我们对他那劲头都难以理解。因为,当时,面对艰苦的环境,很多人选择的是承受与适应,或者逃跑。”

凭着很多工友无法理解的学习、工作劲头,从1969年进十矿当工人,到1975年,一年不落,赵铁锤年年是矿上的先进工作者。从一名一线普通工人,到技术员,赵铁锤一步一个脚印,用辛勤的汗水和骄人的成绩,铺就了一条闪光的征途。 

1975年8月,十矿要选一名业务尖子,到当时的河南省煤矿学校机采专业学习,为期两年多,为平顶山矿务局搞综采综掘机械化培养专业人才。

当时,十矿有6000多人啊,只选一个人,谁被选上都如同中了头彩。

赵铁锤中了头彩。不是运气,是多年的学习、敬业、进取和优秀的品格,让机会自然地落到他这个“有准备的人”头上。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煤炭系统搞综采综掘机械化试点。

搞机械化,改善生产条件,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这是赵铁锤一直梦想的。

当时全国组建了两个队,一个在大同矿务局(现在的大同矿业集团),一个在平顶山矿务局。 

机会和担子又落到赵铁锤身上。对学业有成的赵铁锤来说,这是一个一展身手的大舞台。平顶山矿务局优中选优,赵铁锤上任平顶山矿务局试点的综掘队副队长,成为当时全国煤矿综采综掘机械化前沿的领军人物之一。

有才干、有能力、有品质,给一个人带来的往往是更重的担子。 

1985年,赵铁锤走上了煤矿领导的岗位,上任平顶山矿务局十一矿副矿长,奏响了他改变煤矿、善待矿工的又一段光辉灿烂人生历程的序曲。 

这段序曲中,让赵铁锤留恋而难忘的是,1988年到1990年在北京定福庄校园里两年紧张而快乐、勤奋而充实的学习时光。 

求学归来,高庄建功

“一进校门,前面是个大花坛,接下来是教学大楼,后面是个大操场,有着几百年树龄的柏树苍翠挺拔。校园漂亮极了。” 

对传媒大学的最初印象,在赵铁锤的脑海中依然深刻,历历在目。 

说到母校,赵铁锤说的更多的还是感谢,“谢谢学校的领导、老师,两年学习生活,是最值得我回忆的人生片段。两年的紧张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两年中,赵铁锤更系统、更深入地学习了采矿工程管理专业知识,而且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实践活动,到煤炭企业参观调研。

“有的企业干得不如我们好,有的企业干得比我们好,通过实践,放开眼界,收获很大。有一次,我们去北京矿务局(现在的京煤集团)的一个矿调研,他们正在搞急倾斜煤层开采,当时我们也在搞,大家一聊起来,特别亲切。”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逐步探索体制改革。“目的当然是要搞好、搞活,但路怎么走,大家都在摸索。”赵铁锤说,“在学校学了企业管理、技术管理等不少东西,对我后来做企业管理工作有很大帮助。”

序曲过后,高亢的旋律在平顶山矿务局高庄矿激荡。

1990年8月,学习归来的赵铁锤,走马上任大庄矿矿长。

大庄矿,坐落在平顶山西部的石龙区。这个矿是平顶山矿务局13个煤矿中,条件最差的一个,贫穷、落后,“大家都叫它‘平顶山的小西藏’”。

满腹才学,激情澎湃,壮志在胸,可老天赏给他的不是一个艳阳天,而是一个条件最差的矿。

这是真正的受命于危难之际。没有如此经历、体验的人,很难理解赵铁锤刚上任时的心境。

条件差到什么程度?在赵铁锤到任前的3年时间里,4000多人的矿,跑了1600多人。没多少人愿意在这干,别处有活干的、有点门路的,都走了。

在大庄矿区,一年365天,天天走路要穿胶靴,为啥?路上都是脏水、泥。

矿区职工群众吃水,是附近石龙河的水,是喂牛喂马洗衣服的水。

走路难,上班难,喝水难,住房难……

危难之际,难上加难。“心里压力很大。”赵铁锤说。

压力大,但压不垮办好煤矿的壮志雄心,压不走他对煤矿工人的一腔深厚感情。

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设现代化煤矿,改善职工生活,这就是赵铁锤在大庄矿的工作目标。

目标只是一个指引、一个方向,更可贵的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坚强不屈地投身实践、昂首奋进。

奇迹往往就在坚定的信念里、不屈的拼搏中翩翩而来。

对赵铁锤而言,这个奇迹来之不易,但来得不晚。

两年时间,大庄矿跻身现代化矿井行列,推进了安全生产1000天,职工收入翻番。

两年时间,水厂建了,路也修了,家属楼盖了,“两堂一舍”改善了,中学校舍改造了,老干部活动中心、职工子弟幼儿园有了,井下大巷和硐室地板铺上马赛克了……

两年时间,原煤炭部在大庄矿开了企业管理、成本管理等3次现场会,推广大庄矿的经验。大庄矿的方针目标管理法,获原煤炭部企业管理成果一等奖。

特别是1991年,当时受多种因素影响,全国没几个煤矿盈利。辛辛苦苦,出力流汗,一年下来,不赚钱还亏损,煤矿、矿工谁不觉得窝囊!可是,大庄矿这个原来平顶山矿务局最差的煤矿,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盈利煤矿之一,还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的表扬。

两年时间,把条件极差的落后煤矿变成全国知名的先进煤矿,职工生活变化翻天覆地,在矿长赵铁锤的勤奋与才华背后,大庄矿的职工最明白,更重要的是赵铁锤 “改变煤矿落后面貌”的坚定信念,是赵铁锤“把矿工冷暖放心间”的高尚情怀。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在大庄矿当矿长,是最开心、最愉快的一段时间,尽管很苦、很累,但发展了煤矿,改善了矿工生活,我觉得收获很大,精神振奋。”赵铁锤这样总结他在大庄矿极不平凡的两年的感受。 

接下来,赵铁锤离开了他挥汗拼搏了两年的大庄矿,就任平顶山矿务局四矿矿长兼党委书记。

“算起来,快20年了,有一次因工作关系,领导回大庄矿一次,听说老矿长回来了,职工群众几百人自发出来迎接,那场面真是感人。也说明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领导干部,是深受爱戴的,职工群众是不会忘记的。”赵铁锤身边的工作人员动情地说。 

心系安全,情牵传媒

说起来,真是缘分不浅。 

1997年,当时已经是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平顶山矿务局改制)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同时任中共河南省平顶山市委常委的赵铁锤,再次步入传媒大学,参加原煤炭部举办的“工商管理培训班”,为期一学期。 

第二次进传媒大学学习,心中别有一番温情。

在全国知名的大型煤炭企业——平顶山煤业集团,多年努力,多年拼搏,多年锤炼,在勤奋的学习中不断成长,在繁忙的工作不断提升,压力与动力并存,壮志与情怀依旧。这其中,赵铁锤始终没有淡忘传媒情,经常想起校园,想起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再次来到传媒大学,赵铁锤备感亲切,勤奋一如既往。 

作为对煤矿企业高层领导的专门培训,一个学期的扎实学习,让赵铁锤获益良多,也让他对管理好大型企业充满激情与自信。但时隔不久,赵铁锤又步入人生另一个闪光阶段。上级给他的是不再是管理一个企业的担子,而是更大的平台、更重的责任。

1999年,赵铁锤出任原国家煤炭工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00年,出任国家煤矿安

全监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01年,出任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05年,出任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2008年至今,出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

赵铁锤更忙了,为了安全生产,为了安全发展,他常常废寝忘食,星夜兼程。 

因为工作繁忙,找他见他都不容易。

有人说,抓煤矿、抓安全,经常要去处理事故,赵铁锤像个灭火队长。

其实,远非如此。赵铁锤对自己的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要抓好安全生产,就必须打好基础,抓住本质,绝不能被事故牵着走。

多年来,特别是作为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掌舵者,赵铁锤从安全立法、完善安全监察体系建设,到煤矿整顿关闭、瓦斯治理、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班组建设、助推煤矿安全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等诸多方面,率领煤矿安全监察工作者,推动地方和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者,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能见到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努力下,在各地各单位的持续工作中,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乃至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分数不断上升的成绩单。

“十一五”时期,实现了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的目标,煤矿安全生产成效显著:

2010年与2005年相比,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由5938人减少到2433人,下降59%;重特大事故起数由58起减少到24起,下降58.6%;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811下降到0.749,下降73.4%。

制定出台21部部门规章;制定和修订300余项煤矿安全标准和煤炭行业标准。新增设4个省级、7个区域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111个省级直属安全技术支撑事业单位,充实和加强了监察监管力量。

不断加大安全费用提取力度,增加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治理了一大批事故隐患,进一步完善了煤矿“一通三防”等各大生产系统,推进了煤矿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提升了煤矿安全保障能力。

全国煤矿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累计18.1万矿次,查处一般隐患104万条,隐患整改率平均达到97.1%;查处重大隐患3.7万项,平均整改率达92.2%。实施行政处罚5.16万次。依法依规查处各类事故9873起,结案率达97.8%。

深入开展煤矿瓦斯治理攻坚战。“十一五”期间全国煤矿累计抽采瓦斯268亿立方米,瓦斯累计利用87.8亿立方米。2010年,煤矿瓦斯抽采量达88亿立方米、利用量达35亿立方米,分别比2005年上升282.6%和250%;2010年相比2005年,全国煤矿瓦斯事故起数减少269起、少死亡1548人,分别下降65%和71.3%;重特大瓦斯事故减少30起、少死亡1111人,分别下降73.1%和83.5%。“十一五”期间,煤矿瓦斯事故年均减少54起、少死亡310人。

大力开展煤矿整顿关闭攻坚战。“十一五”期间,累计关闭小煤矿1.5万处左右,由“十五”期末的2.5万处减少到2010年的9234处,淘汰落后产能达5亿吨,30万吨/年以下小煤矿数量实现了控制在1万处以内的目标;小煤矿事故减少了5681起,死亡人数累计减少9967人。

2011年,煤矿安全监管监察不断强化,瓦斯防治不断深化,基层基础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在全国煤炭产量预计同比增长10.8%的情况下,煤矿事故总量、百万吨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前11个月全国煤矿事故同比减少209起、死亡人数减少443人;全年人数有望控制在2000以内,再次创造历史的奇迹。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0.556,同比下降23.3%。

这些数据当然不足以概括安全生产工作的成绩。

可是,虚怀若谷的赵铁锤,很少谈及成绩,工作上永不满足。他说,人命大如天,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再少,也是大事,是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人民群众在生命财产安全有保障的环境中愉快工作,才值得欣慰。

对传媒大学,赵铁锤倒是心有所慰:“离学校近了,虽然工作忙,但也回去过几次,看望校领导、老师和同学,很温馨,谢谢传媒大学给我的美好时光。”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