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地带

你所不知道的江城

    曾碰见拜访过武汉的外地人,我问他们对武汉的印象如何,得到的答案如出一辙。他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认为武汉人性子直爽,甚至些许小霸道。然而,在我身边,更多的是还没有机会去武汉旅游的同学,停留在他们脑海中的武汉,或许只有食堂里五元钱一碗的热干面而已。

  武汉,别称“江城”。这一颇有韵味的称谓出自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中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我所听到的关于江城的负面评价不少———街道卫生差,武汉人没礼貌、素质低、脾气火……种种指责,却削减不了我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毕竟,又有哪座城市没有大大小小受人诟病的地方呢?于是,向那些不太了解武汉的人介绍武汉的另一面时,我总是充满无限热情。

  在我眼中,武汉是座生活气息较浓的城市。相对于“北上广”而言,武汉的生活脚步是远远慢于前者的。不论是受地域因素、历史原因,或是国家政策所影响,武汉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格,由此也酝酿出了独特的饮食、娱乐文化。

  说到“吃”,这绝非是一碗热干面所能概括的。武汉的小吃以早点为主,武汉人称吃早饭为“过早”。在老汉口(武汉分为汉口、汉阳、武昌三镇)的中心城区,有一家叫作“老通城”的酒楼,这里制作的一种小吃独具盛名———豆皮。它有着特殊的做法:将绿豆、大米混合磨浆,在锅中摊成薄皮,内包煮熟的糯米、肉丁、鲜蛋、鲜虾仁等馅料,再用油煎制。出锅的三鲜豆皮,往往是色泽金亮、入口酥香的。除了豆皮,著名的武汉小吃还有面窝、糍粑、锅贴、发糕等。每次在学校食堂,寻觅良久,只能点一碗不太正宗的热干面填补对家乡的思念,心中总会感到些许遗憾。

  此外,看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人都知道,湖北有着别具一格的汤文化,这在武汉人身上更是彰显的淋漓尽致。“无汤不成席”——这是素有的说法,举凡筵宴,压轴戏必然是一罐鲜醇香美的汤。武汉人爱喝汤,也很会做汤,莲藕排骨汤、瓦罐鸡汤、鱼圆汤均为汤中佳品、待客上选。尤其是用被誉为“水中之宝”的洪湖莲藕做出来的“莲藕排骨煨汤”,极具地域特色,浓缩了荆楚美食文化的精华。

  除了饱口福外,武汉有不少地方值得一看。这些地方不一定是风景名胜,却蕴含了武汉的城市文化。

  江汉路一带是汉口最为发达的商业区,这里有着著名的江汉路步行街;而在武昌的中心地带,也有着与之相媲美的楚河汉街。这两条街虽说都是商业街,但是风格各有千秋。前者是在过去租界的基础上修建的,所以建筑以庄重典雅的古罗马风格为主,并且穿插着简洁、干净、线型优美的现代建筑;这里的消费基础较为亲民,入驻的大多是国际二、三线品牌,因为这里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一条“潮牌街”。而后者,简称“汉街”,以文化为核心;入驻的除了商业品牌,还有世界顶级的演艺剧场,以及世界唯一的室内电影文化主题公园。这里的建筑大多采用民国的风格,红灰相间、清水砖墙、乌漆大门、铜制门环、青砖小道、木漆窗户,但也不乏现代欧式建筑。汉街不仅仅是一条商业街,它更注重经济社会综合效应,它的建设宗旨是成为一个武汉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工程。

  另外,由于雄伟的长江贯穿武汉,从而形成了这里独特的江滩一景。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汉口江滩,它正与江汉路步行街毗邻,如今已建成三期。“两岸四堤八林带,火树银花不夜天”,这是一位诗人对江滩美景的赞颂。三三两两的市民穿梭于层叠树影中,说笑声伴着江面的月影,这样一幅图画无疑是这座滨江城市的独特风景线。然而,你或许想不到,过去这一带常常遭受水患,造成极大的损失。

  武汉居九省要冲,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它由军事中心进而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也因此有多元文化的优势和特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在历史的洗礼下,这座城市变得更加坚韧不拔。如今,国家实行的中部崛起政策,以及武汉的城市圈建设,都旨在把武汉树立为中部第一大城市。但是,在我心中,却宁愿她还是那个过去的武汉,温馨舒适,不同于快节奏的生活脚步,每一次回家都让我有所期盼。

  文字毕竟有所局限,一切只有等你亲自去体验她不同角度的美。对于武汉,你或爱或恨,但希望她在你眼中不单单是一碗热干面了。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