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校师生
  • 融合门户
  • 校外VPN
  • 校园邮箱
  • OA办公平台
  • 校外用户
  • 考生
  • 校友
  • 访客
  • 应聘者
  •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党委副书记
      • 纪委书记
      • 副校长
      • 校长助理
      • 党委常委
    • 学校章程
    • 信息公开
    • 数据中传
      • 汇总标题
      • 汇总大图
      • 数据汇总
  • 中传新闻
  • 学院部门
    • 党群职能部门
    • 行政职能部门
    • 直(附)属单位
    • 教学科研单位
  • 校园生活
    • 信息化服务
    • 设备仪器场馆预约
    • 后勤服务
    • 电话黄页
    • 校历
    • 校医院
    • 心港湾
    • 图书馆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建设
      • 教学成果奖
      • 课程教学
      • 实践教育
      • 教学名师
      • 通识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管理服务
      • 规章制度
      • 电子成绩单
      •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 学生选课
    • 师资队伍
    • 学历继续教育
    • 国际传媒教育
    •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 MBA人才培养
    • 培训教育
    • 白杨课堂
  • 科学研究
    • 科研学术简介
    • 学术委员会
    • 科研机构
      • 国家级科研机构
      • 省部级科研机构
      • 其他高级别科研机构
      • 校级科研战略机构
      • 校级科研协作机构
      • 校级科研创新机构
      • 院级科研机构
    • 学术期刊
    • 科学研究处
    • 科研学术
  • 招生就业
    • 本科招生
    • 研究生招生
    • 培训教育招生
    • 学历继续教育招生
    •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招生
    • 国际预科招生
    • 国际学生招生
    • MBA招生
    • MPA招生
    • 职业教育国际(预科)招生
    •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国内合作
    • 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
    • 教育发展中心
    • 教育服务中心

今日推荐1

首页  今日推荐1  今日推荐
  • 今日推荐
  • 今日推荐
  • 2021-06-15
    杨杰、杨苗苗:用影像书写和传递信仰的力量
    为庆祝建党百年,一批记录红色历史、弘扬红色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相继推出。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第一季22集,从5月18日开始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22个重大事件,以宏大视角展现了建党百年的史诗画卷,用影像书写和传递信仰的力量。立足历史史实 回望百年党史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聚焦风云岁月中的百年党史,塑造了真实历史事件中的英雄群像。历时态与共时态相辅相成的叙事视角,展现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穿越历史长河,接棒前行的信仰对话——大浪淘沙,风云变幻,唯一不变的是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坚守。历时态的叙事视角为《山河岁月》增添了宏大叙事的历史积淀感。《山河岁月》选取建党百年来一个个历史事件,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中传递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使命担当。第一季22集剧作,将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初期、大革命时期、延安时期等艰辛历程浓缩为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典型事件,深刻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歌。第一集《历史的天空》通过对维经斯基致信中国已具备建立共产党的条件,到当下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执政党的一百年风雨历程的艺术呈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和取得的卓越成就
  • 2021-06-15
    杨杰、赵羽迎:攻克世界性难题的历史画卷
    《山海情》艺术化地再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身处戈壁荒漠的宁夏西海固人民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通过闽宁协作模式共克时艰,将昔日飞沙走石的干沙滩改造为今日的金沙滩而创造美好生活的感人故事。其成功的创作经验得益于对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原则的遵循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充满现实主义精神与人文情怀,印证了艺术,只有扎根于社会现实生活沃土,方能根深叶茂这一创作真谛。最近热播的电视大剧《山海情》好评如潮,豆瓣评分高达9.4分。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由正午阳光出品、高满堂任剧本策划、孔笙和孙墨龙任指导,是“群星出演”的脱贫攻坚题材剧。剧作艺术化地再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身处戈壁荒漠的宁夏西海固人民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通过“闽宁协作”模式共克时艰,将昔日飞沙走石的“干沙滩”改造为今日的“金沙滩”而创造美好生活的感人故事。其成功的创作经验得益于对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原则的遵循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充满现实主义精神与人文情怀,印证了“艺术,只有扎根于社会现实生活沃土,方能根深叶茂”这一创作真谛。植根现实生活 聚焦重大题材2020年是
  • 2021-06-15
    李怀亮:培育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但和以往相比,今天的世界面临着更多不确定因素。在这一大背景下,《“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把文化产业国际发展的当前任务确定为“培育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只有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占有优势地位,才能够在国际合作中取得主动权并在竞争中胜出。而如何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取得优势地位呢?《规划》认为应从3个方面发力:构筑国际文化产业新版图和新格局、重点培育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及为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竞争提供保障体系。强调文化产业的国际合作,是《规划》的一大亮点。共商共建共享、互相尊重、合作共赢是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政府间在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对接是国际合作的基本保障,各种跨地区、跨领域的多边对话协调机制是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文化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对接以及各国职业经理人、创意策划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交流互访是国际合作的直接举措。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文化产业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作为市场主体,我国文化企业要提高参与全球治理能力,提升全球产业资源调配能力和贸易规则平衡能力,增强对外文化贸易的总和竞争力,提高跨国经
  • 2021-06-11
    姬德强:讲好数字青年的故事 “破圈”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工作既是一国之所愿,也是各国之所系,其中既有自我的言说,也有他者的认可,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对话性的观念空间和实践场域。对于一个有着复杂维度的中国形象来说,中国故事的立足点如何找寻,中国故事的突破点如何发掘,成为对外传播工作长期以来的重心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对新时代如何系统把握国际传播规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总体性要求。其中,对于多主体、立体式、分众化等传播策略做了明确阐述。在一个数字革命赋权多元个体,数字平台链接多元社群的国际传播新生态中,作为数字原住民或早期数字移民的青年群体,有着更为丰富的技术素养,更为宽阔的国际视野,以及更具间性的文化精神。如何依托青年群体,尤其是在后疫情的语境下,做好数字空间内的国际传播,搭建基于青年群体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应成为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突破点。数字青年故事是中国故事的生机所在,更容易产生“破圈”的效果。中国青年群体的成长与社会的数字化和平台化进程同向互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青年是数字空间内最活跃的社会群体,是最具
  • 2021-06-08
    罗贵权: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入脑入心化为行动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专题深思)罗贵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广大党员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是党史学习教育务求实效的重要体现,对于我们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学习党的百年历史,我们深刻体会到,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中国才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才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厚植爱党的情感,要努力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中、从党开创和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中、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长期实践中,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全面领导的信念。要将爱党的情感转化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行动,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对每一个中国人来
  • 2021-06-08
    王廷信:什么样的观众会看戏曲电影
    近日,一篇题为《豆瓣8.1,票房360万,戏曲电影为什么没有观众?》的文章引发关注。文章说的是某部正在公映的粤剧电影在豆瓣评分甚高,但其区区360万元的票房业绩与观众的好评形成强烈反差。当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把摄像机对准工厂大门记录蜂拥下班的产业工人拍摄出《工厂大门》、对准呼啸而来的进站火车拍摄出《火车到站》、对准正在浇水的园丁拍摄出《水浇园丁》时,远在中国的任庆泰则把摄像机对准了著名京剧老生演员谭鑫培,拍摄出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西方人在电影诞生之初把摄像机镜头对准工业时代的生活场面,中国人则把摄像机镜头瞄向了在农耕时代孕育生长的传统戏曲,这表现出了中国人电影观念的独特趣味。在西方,电影从一种杂耍型艺术演化为一种主流艺术形式,伴随着迅猛崛起的工业文明走向大众视野,而戏曲则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与大众渐行渐远。尽管戏曲伴随着电影的诞生而迅速走向银幕,但这种特殊片类并未因戏曲与电影的结缘而成为大众观赏电影的主餐。戏曲在中国的深厚积累,让戏曲电影这种特殊片类长期存在,而维系这种特殊片类存在的观众则是戏曲艺术的守护者。他们在中国社会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保留了中国观众的传统趣味。
  • 2021-06-06
    张晶:从“诗用比兴”到“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毛泽东、习近平提出的重要美学命题
    整整一百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何等辉煌卓绝的历程,创造了何等伟大光辉的历史,又书写了何等灿烂夺目的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自信”,其中就包括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一次次的伟大胜利,是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这种结合,又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在今天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文化强国、文化兴国的理念已成为全党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样阐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我们党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对于“文化自信”的基本立场,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的一贯态度。一作为开创中国革命事业、并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而且还是划时代的伟大诗人!毛泽东非常谙熟中华传统文化,并且高度重视党的文化工作。对于文艺在文化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毛泽东也予以了高度重视。1942年毛泽东亲
  • 2021-06-04
    周亭:在守正创新中持续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简单明了地概括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任务。这项任务的内涵经历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的延展,并在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中央级主流媒体的重要讲话和指示中得以丰富完善,逐步形成了从拓宽国际传播主体、打造外宣旗舰媒体、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到实现“四力”传播效能目标的完整体系。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有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讲话,是近年来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最完整、最系统、最集中的概括和阐述。当前,将“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议题,有其现实性、急迫性和针对性。从现实性看,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对外宣传工作,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外宣工作与外交主旋律同频共振。虽然经历了“一边倒”“一条线”“不结盟”“伙伴关系”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但是外宣工作的
  • 2021-06-03
    中传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总书记的讲话在中传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洞察国内外发展变化大势,以大思维大战略鲜明指出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任务与方向,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外宣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中传师生定将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中传力量。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教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央聚焦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重要议题的最新举措,为今后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化办学等方面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将在学校党委和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同志的带领下,全面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立足新时代国家国际传播“五力建设”,以“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积极参与国家国际传播能力重大基础项目和内涵式项目建设,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 2021-06-03
    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专题党委常委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6月2日,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主持召开专题党委常委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会上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学校落实工作。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值此“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传媒大学,尤其是国际传播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学校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廖祥忠书记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站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高度,就加强和改进我国国际传播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和全面规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这
  • 2021-06-02
    廖祥忠:媒介与社会同构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必须着力解决的三大问题
    【编者按】高速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加速着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的时代正在到来。在此背景下,传统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理论范式、知识能力结构和责任体系亟需更新和再造,如何创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成为重大的时代课题。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在《现代传播》2021年第1期发表专题论文,认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需要着力解决三大问题:信息传播理论范式的系统构建,以技术为支撑实现从新闻传播理论到信息传播理论的范式转型;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全面提升,包括深刻认知民族文化和世界格局、系统学习域外知识和他者经验、全面提升共情能力和沟通水平;社会责任体系的系统再造,即应对全球传播伦理危机而需要传承的专业精神,需要提升的数字素养和需要坚守的家国情怀。同时,当下正在力推的新文科建设将有助于指导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走向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以适应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时代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全新需求。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网络文化安全研究”(项目编号:19ZD12)的重要研究成果,该论文的发表对于培养适应智能媒体时代需要、更好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作用。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 2021-05-28
    雷跃捷:站在历史的交汇处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来党的新闻事业伴随我党走过了一个世纪的艰苦、曲折和迈向辉煌的发展历程。 此时此刻,站在百年历史的交汇处,我们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不禁激情澎湃,浮想联翩。站在北大旧址的红楼前,抚摸《新青年》那泛黄褪色的封面,我们依稀听见了李大钊站在天安门广场作“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的演讲:十月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试看将来之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中国的新青年们第一次系统了解到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新青年》的《马克思专号》,指示了世界思想新潮的趋势,预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将在包括中国的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从而引导了饱受欺凌和压迫的国家和民族中那些率先觉醒的人们,将改变自己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投向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改造世界的伟大革命学说之中,为当时中国的反帝反封建埋下一颗解放思想的种子,并在遭遇国耻之时破土而出,促使一场以青年为先锋的群众运动推开了新民主主义的大门。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她的划时代意义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所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五
  • 2021-05-28
    教育部:中国传媒大学发挥巡察“熔炉”作用 淬炼优秀干部队伍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严格落实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巡察队伍建设的工作要求,把巡察岗位作为发现、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创新举措持续发挥巡察“熔炉”作用,全面提升干部队伍战斗力、凝聚力,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和教书育人环境提供坚强保障。强化顶层设计,选出好干部。学校党委出台《中国传媒大学中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中共中国传媒大学委员会巡察干部队伍管理办法》,突出顶层设计,聚焦高标准,选优配强巡察干部队伍。将党委巡察工作办公室主任纳入学校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参与干部队伍建设分析研判、建设规划、选拔动议、民主推荐及考察活动。探索在巡察一线培养锻炼干部,对巡察反馈中发现消极对待、不按时整改的干部作出调整。持续加强党委巡察工作人才库建设,从各二级党组织、单位、部门推荐的优秀人才中遴选105人纳入巡察岗位人才库,每轮巡察工作开始前综合考虑巡察对象、监督重点及专业特长、工作经历,从人才库中选配巡察队伍。坚持学思践悟,创出好机制。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巡察干部培训,构建起线上与线下结合、理论与实战结合、日常培训与集中特训结合的培训体系。依托中
  • 2021-05-21
    杨洪涛:本土化是影视创作的立足点
    近年来,一批颇具本土化创作特点的影视作品挺立潮头,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凡是深受观众喜欢、能够引爆话题的作品,都有着熟稔且颇为自信的本土化创作风格,都把本土化创作策略视为重要的方法论,而本土化恰恰是中国影视作品区别于好莱坞乃至其他影视文化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本土化是中国观众的共情点,是影视创作的立足点。影视艺术的本土化创作是指在主题意蕴、故事结构、叙事策略、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和审美范式等方面,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和东方美学韵味,立足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打造具有本土化创作特点的民族影视工业和影视作品。无论是1905年的《定军山》还是1980年的《敌营十八年》,影视艺术在中国的勃兴,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本土化精神气质,这是中华文化旺盛生命力和强大融合力所决定的,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如何在学习西方创作经验的同时融会贯通,实现本土化的技术与艺术改造,笔者认为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在主题挖掘层面,创作者要立足于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完成关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等方面的主题挖掘。以《流浪地球》为例,电影当中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思考和对中华农耕文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089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6/78 跳转到 

友情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关于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

邮编:100024

版权所有 © 中国传媒大学 / 京ICP 备10039564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1号技术支持: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化处 苏迪科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