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提升群众文化素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稳健发展,全国十几亿人口的小康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伴随着美好生活的需求,除了对物质生活有着较高的要求外,人民的精神需求也逐渐被重视起来,文化惠民工程的地位则显得愈发重要。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更多样的精神需求;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革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丰富鲜活、向善向上的文化来滋养人、熏陶人、培育人。通过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效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逐步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养,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保护传统文化载体,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因。作为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物、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和历史价值。十九大报告对于传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实际上是要求文化产业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深耕文化价值,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传统文化真正的“活”起来。
此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化与互联网的主动牵手推动了网络文艺形态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扩展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未来文化产业要在深入研究消费者对美好生活新需求的基础上,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优化供给结构,提升文化内涵,推动“互联网+文化”成为人民生活新的消费点。
加强不同文化交流,彰显中国文化气概。在对外交流交往方面,中国始终秉承着和平发展、美美与共的理念,推动双方交流互鉴,互利共存,在国际舞台、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始终保持着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彰显了中国风范,提升了我国国际文化话语权;中国文化还积极与国际对接,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中国元素融入到文化产品之中,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传达中国精神,展示中国力量,塑造富有传统底蕴的中国形象。
展望:建成文化强国之新路径
近年来文化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持续增加,为增强文化自信、稳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十九大的召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进一步推进文化事业兴旺繁荣,让文化产业发展迈入新时代,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推进。
健全市场体系和经营机制,用精品催生成熟市场。首先,不能把市场占有率、收视率、票房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要确保把社会效益始终放在首位,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同时,也要正确引导投资,避免过分重视经济效益。其次,要加快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补短板,促平衡,实现文化产品的高质量供给。
激发文化创意,让文物资源“活”起来。文物保护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基本路径,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做好文化遗产利用和传承的指南。未来,利用中华基因打造系列产品,依托新创意、高科技和“互联网+”培育新业态,将成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中之重。
提高文化产业服务水平,打通最后一公里。一方面,要继续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另一方面,要推动惠民服务的精准化投放,解决全民运动的基础设施问题,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扎根于人民群众。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要把内容建设摆在首位,降低文化产品的文化折扣,让高质量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进而让中华文化感染、沾溉世界。另外也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推动国际文化贸易,促进文化产业投资,密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实现人才共享、资源共享,共同实现多元文化繁荣发展。
*作者谢伦灿系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编辑:王丹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