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看,高等教育可以适度超前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而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国家走向现代化。不论是在西方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还是在东方的日本、韩国、新加坡,这些国家的顶级大学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都曾起过非常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东方后来居上的国家,这样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我们需要有自信心,建设扎根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来推动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育发展规律还告诉我们,大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系统,不仅包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众多子系统,而且各系统之间具有强耦合关联。对于中国公立大学来说,这个系统还包含了产业、后勤、离退休等子系统,比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大学更为复杂。对于大学来说,其办学质量主要取决于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的水平提升,而这些工作具有建设与发展周期长等“慢变”特征。因此,办大学需要小火慢炖、细水长流,而任何急功近利、疾风骤雨般的“建设工程”,肤浅地追求个别办学指标的大幅提升的“大跃进”,均会严重破坏大学的学术生态,导致办学质量滑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许多挫折都来自于盲目追求发展速度,最终欲速而不达。
对于北京理工大学来说,建设世界一流理工大学应该有时间表,但更需要有打“持久战”的办学理念和不懈努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体制机制、文化氛围还远远不适应建设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要求,而其中最突出的短板就是教师队伍与一流水平具有显著差距,而这是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见成效的建设任务。为此,学校以创建与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相匹配的教师队伍聘任体系作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大幅度提高新教师入职的学术门槛,为新教师提供优质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强化新教师的岗位职责、尤其是育人职责,通过预聘、长聘和专聘制度对新教师实现优胜劣汰。与此同时,学校鼓励原有教师申请进入新的教师聘任体系工作,并进行分类评价和管理,促使他们在已有基础上谋求特色发展,用更高的育人标准、学术标准要求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术研究水平。学校计划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实现新老教师体系的并轨,使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推动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建设。
3.第三把“尺子”——人民满意
《统筹推进方案》发布之后,不少人试图用世界大学排行榜或文献计量工具来界定世界一流大学,进而衡量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的距离。这种办法无疑最为简单和直观,但却非常片面,而且易于误导。
例如,在各种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大学基本位居百名开外,甚至落后于若干中国名校。但无论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还是从历史底蕴和世界影响来看,莫斯科国立大学都是俄罗斯人民的骄傲,在世界大学中的一流地位毋庸置疑。事实上,许多非英语国家的顶级大学地位被低估,尤其是这些大学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被忽略。与此同时,我国新闻媒体对美、英等国家的大学办学水平过分渲染,甚至盲目吹捧,导致公众对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产生误解。
再如,近年来中国研究型大学的论文数量持续飙升,专利授权数量一骑绝尘。中国研究型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进步神速,进入ESI学科统计前1%的学科数大幅增加,赢得了不少称赞。但这些数字并非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取向,因为它们无法全面展示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质量,无法度量大学的精神和文化,更无法衡量大学是否明德至善、惠及人民。对此,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社会公众,尤其是大学的管理者和学者,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切不可盲目地追随大学排行榜、文献计量指标。
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而不是象牙塔。近代以来,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建设,都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纵观当代世界一流大学,它们均在国家崛起、社会进步、产业革命、文化繁荣中担当重要角色,产生了引领和推动作用。中国大学要争创世界一流,既要与世界一流大学同台竞争,又要防止片面用各种大学排名、量化指标来找差距,更要切忌片面追求“国际化”“美国化”。作为大学管理者,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真审视当代世界一流大学及其所在国家的发展阶段,厘清现阶段中国大学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勇于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以推动乃至引领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则应系统征求政府部门、社会各方的意见,精心设计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评价体系,进而明确正确的办学方向。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应该做好“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的核心是让人民满意,这正是中国大学应该坚持的办学方向,也是中国大学在争创世界一流过程中不可迷失的方向。
对于北京理工大学来说,要依据世界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态势,根据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重大需求来谋划学校未来发展,把人民满意作为建设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最终目标。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发展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国防科技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原始创新之路,而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能力还不能适应形势要求,远远达不到人民满意的境界。为此,学校在《“十三五”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中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的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突出立德树人,强化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学习;在科学研究中,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问题,突出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在社会服务上,进一步突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保障条件上,凝聚力量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和教学平台,营造自主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生态;进而提升学校引领和推动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发展能力。
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理工科高校,“延安根”“军工魂”一直是学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场长征,也要爬雪山、过草地,更需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精神力量,团结全体师生员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后来者居上。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党建和政治思想工作,继续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培育学生具有高远的理想、精深的学术、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编辑:王丹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