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解答:“双一流”建设有哪些核心任务

2017-09-06 │ 浏览次数:11387


五问:有什么关键标志?

“双一流”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关键标志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高水平。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与一般大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承担了什么样的职责,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其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高校通过在科技创新和为社会服务中搭建大平台、培育大团队、承接大项目、创造大成果,在原始性创新和关系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领域中取得重大突破、做出重大贡献。在这个意义上说,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既是大学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学提高自身综合办学实力的现实需要,因而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战略重点。

六问:学科评估如何进行?

在“双一流”目标指引下,未来的学科评估更应该体现对高校办学特色的保护性鼓励,对学科建设的方向性指导。如果政府部门管得过多过细,强调统一标准,很容易造成“千校一面”的同质化格局,完全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制定评价指标,委托第三方实行分类评估。政府主导的评估只适用于监管类的达标评估,达不到最低标准取消招生资格;政府部门不宜参与排名次优劣的评估,特别是与分配资源挂钩的评估。

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重点评价科研诚信与学风、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大力加强国际同行评价。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应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的机制,强调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技术转移推广、科学普及等科技产出在评价中的作用,由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参与评价。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技评价工作效率和开放程度。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公开数据,引入公开数据占一定比例的权重评价方法。开放学术界公开参与评价办法,实行网络互动等占比例评价。

“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对于高校自觉发展和自主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学科评估的标准也应该与时俱进,要积极鼓励各高校在特色学科领域的创新努力,要全面反映各高校学科发展的“绩效”。因此对高校的学科评估也不能简单照抄国际标准,不能过于求“洋”,而要鼓励各高校以中国特色去打造世界一流。

学科评估不能只评基础研究论文和引用数量,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要成为重要指标。课堂上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最有发言权。但在目前的学科评估过程中,学生群体的参与度不高,对学生真正的关注也不够。未来一个大学或一个学科的好与差,如果学生在网上的评估互动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就业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说明问题,才能真正体现评估的力量。

七问:管理机制如何保障?

建设一流大学要依据高等教育法理顺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政府指导下充分发挥大学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依据高等教育法和大学章程理顺大学党委与行政的关系,真正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主要依据大学章程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实现大学由行政主导向服务学术发展的回归;靠大学章程规定大学内部制度建设与各机构之间运行的关系,实现科学高效管理。

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对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大学管理的科学性。书记校长要全面承担起本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的责任。大学的书记校长要认识到,“双一流”建设不是争排名。教育家不能把它理解成为个人事业的辉煌,争取相应政策和资源的理由。书记校长必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世界眼光和水平,有深刻的教育思想和大学发展战略。

社会的监督机制也是办好大学的重要因素。唯有通过立法建立起科学的社会监督机制,才能使大学的管理和运行步入健康科学的发展轨道,培养出国家和社会急需的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