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今日推荐

廖祥忠:从媒体融合到融合媒体:电视人的抉择与进路

来源:《现代传播》2020年第1期    2020-01-19   作者:廖祥忠 浏览量:5942

二、媒体融合的本质

媒体融合的本质是技术融合、人人融合、媒介与社会融合。这三个方面所体现的既是媒体融合的进阶性特征,也指引着我们更好地寻找驱动媒体变革的主要因素,比如“媒体互动的新方式、媒体技术的新融合、媒体产品的互相依赖与交叠等”。[16]

1.技术融合

技术融合的实质就是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的融合,是媒体融合的根基。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必须直面当代技术强势所带来的结构性重组,顺应技术强势语境下的媒体融合大逻辑是硬道理。在这个融合过程中,任何一个孤立的技术体系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必须围绕信息生产、信息传输和信息接收效能的全面提升,围绕社会整体媒介化和智能化的需求而打破既有边界,做出相应改变。

工业化时代的各类媒体往往因分工不同而充满领地意识。媒体机构是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技术是中介和工具,受众是市场。这种分化的传播思想虽然成功塑造了各个领域的专业意识,但也扎起了围栏,埋下了隐患,让传统媒体在信息时代卸不下来自历史惯性的思想包袱,甚至逆潮流而动,只希望在新的媒介生态中找寻一处避风港或避难处。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传统媒体只有适应技术更迭的频率,跟上技术革命的步伐,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随着AI+5G+VR主导的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所有媒体形态终将融入智能媒体的大生态之中。

2.人人融合

未来,传媒人将不再有行业之分,也可能不再有机构之别和身份之异。随着技术标准的统一和媒体产业链的打通,传媒业将合在一起、融为一体。与此同时,互联网成功赋权给社会大众,使其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传统上分而治之的媒体格局将无法适应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生存的新人类群体。互联网高度的连结性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社会交往的空间边界,泛在性和沉浸性成为人们对传播的新需求和新愿景。

与此同时,基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各类应用,从电子邮件到聊天软件,从搜索引擎到社交媒体,从游戏动漫到虚拟现实,从长视频到短视频,从门户网站到智能算法推荐,各类新兴媒介形态空前地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边界,也成功赋权给个体用户,使其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加工者和传播者。这正是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所欢呼的网络时代的“参与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17]。

随着电视人和新媒体人走到一起,职业传播者与社会大众走到一起,人类的智力资源前所未有地汇合在互联网上。人人融合、人人皆媒时代的到来,使得大众的智慧开始聚合,真正的大众传播开始显示其力量。

3.媒介与社会相融合

首先,万物皆媒、万物互联智联。媒体的分类将不再按照新与旧、主流与非主流的简单差别,而是以连接性为根本标准,从而回归到媒体概念的本源。“基于感应原件的各种智能物体与新传播技术的交互融合,将推动物体‘媒体化’”。[18]在高速移动互联网的驱动下,人类社会的连接性达到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媒体无所不在,成为社会的新基础设施。[19]如果说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拓展了人类认知未知世界的视野,那么互联网所带来的则是人类与未知世界的全面的物理连接,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实现融合。随着智能穿戴设备、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的快速普及,物联网从技术神坛走进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思考何为媒体的新起点。在这个意义上,媒体不再是一个单独的社会部门,而是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其次,媒介即社会、社会即媒介。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这是“智能”的根本含义。5G的成熟和普及,将加速媒介与社会的一体化进程。届时,全社会都将思考何为媒体、如何与媒体产生关系,这将成为一种新的思想现象。对每一个社会个体而言,媒介不再是一种介质,不再是虚拟环境,而是生存的现实环境。高速移动互联网系统性介入社会运行,从数字化生存到智能化生存,个体生活和社会结构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融合打破了行业和社会的边界,无界社会的时代开始到来。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