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茂德:“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探究

2017-05-22 │ 浏览次数:3214

中国特色的基本内涵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一流大学成长史也证明全球化和本土性的结合是办出高水平和有特色的基本条件。那中国特色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办学方向、治理模式和发展方式三个方面。

1、办学方式

任何国家的大学教育都是在特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制度而孤立存在。必须适应一定的社会需求。我国大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别国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文化传统也与别国有差异。由此决定了我国大学的方向,即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体体现在,领导体制上,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人才培养上,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队伍建设上,鼓励又红又专,德才兼备;校园文化上,根植于历史文化土壤,坚持主流意识形态。

实现党的领导需要有完整和有效的组织体系。目前高校校院(系)组织和活动比较健全,但基层党支部有组织结构,作用发挥不尽理想。基层党支部是高校实现党的领导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必须选好支部书记,有效组织党小组活动,并在教研活动中发挥作用。

世界上没有纯象牙塔似的大学,所有的大学都是有政治立场的,大学不可能置身于意识形态之外,因为它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职能,并且本身也从事着意识形态的生产,所以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当然大学有别于社会,大学精神的核心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此在坚持底线思维原则的前提下,要维护大学的学术独立。

创新是民族强盛的基石。创新动力和创新火花有赖于精神的自由和学术的自由;学术自由的本质是表达思想的自由,其根基在于它符合自由的精神生产的规律;大学是高度依赖师生创造性的学术共同体,应当有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学术独立和精神自由的维持需要制度的保护。我们强调“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对一些学术讨论性研究要给予足够的空间,只有有了真正的思想自由才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发现。处理好学术自由和意识形态“底线思维”有利于学校健康发展。

大学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要坚持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相关内容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进课堂”容易,现在都已做到,问题是如何“进头脑”,即通过有效途径,将这些思想真正能进入学生的头脑,并指导其行动。实事求是讲,这个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如何探索“进头脑”的有效途径是需要高度重视、认真探索的一个严肃的课题。

2、治理模式

大学治理与其办学方向一样要受社会制度、文化环境以及大学发展阶段的影响。不同国家其治理模式不同,即使是同一国家的大学,大原则相似但具体治理方法也不完全相同。美国大学实施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术与行政分开,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德国大学坚持新人文主义和洪堡原则。学术权力很强,教授占主导地位;英国模式的特点是学院制(自主、自治、自足),学术主导,学院自治,大学是各个综合性学院的集合体;法国模式现在在本质上仍沿袭拿破仑模式,实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本质上是一种集权模式;日本传统上是评议会领导下的一长制,属集权模式。二战后,又转向美国模式。中国大陆地区的大学目前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图1),“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