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状态,叫“王宇英状态”
“学术人就应该像她那样”,同事兼挚友白文刚把这种状态定义为“王宇英状态”。“王宇英是一个纯粹的学者,她敬畏学术,有明确的学术志向和志趣,具备应有的价值关怀。”的确,王宇英发自内心热爱教学和研究,接受过扎实的学术训练,持之以恒从事着研究工作,有一种对学术理想的执着,一份以教师为荣的坦然,这也许就是同事们认为的“真有本事”吧。“近年来,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知行合一,认准的事力争做好,不在意的事尽量不去违心地迎合”。同行都清楚,王宇英的一个研究领域是个很难公开发表论文和出版书籍的特殊领域,没有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清苦的强大毅力是难以坚持的,而王宇英做到了。“这也是我特别轴的一面吧”,王宇英自嘲地说。谈到功利,王宇英很认同身边挚友的这句玩笑:“别人都觉得你可笑,你会相信王宇英不会觉得可笑,因为她比你更可笑。”王宇英的不虚伪、不装、不做作,让她淡泊得犹如一株青莲,也因此获得了大家的理解。
王宇英是一个对学生“无底线”地宽容、尊重,而对学问却毫不含糊,对教师职业外在评价很淡泊,而视自己的内在要求为“金标准”的人。“我觉得外在的评价体系真的不那么重要,比如说职称、荣誉、头衔,我不是很在乎,我更看重内在的标准。”每次上完一节自己满意的课,王宇英都感觉特别好;每写一篇“比上一篇好点儿”的论文,宇英心里就会感到特别安慰,这些也许就是让王宇英享受“挣扎”状态的原因吧。
“近年来,我对自己的要求还是挺高的,不仅要求自己扎实做好每一项研究,而且对于什么才是优秀的学术作品有自己的标准。”温柔友善的学者王宇英曾多次在学术研讨会上对专家的发言发表自己一针见血的不同看法,哪怕是私交莫逆的同事也会不留情面。“我们不能满足于做一名政策、理论的解读者,要能做到深入一步用学术武器去理性批评。所以我听到不严谨、不规范、没创新的学术发言就忍不住‘亮剑’。”扎实的学术功底能让她敏锐地发现出学术书籍中注释里的不严谨之处。对此,同样对学术满怀敬畏的白文刚老师虽屡遭“小女子”王宇英“拍砖”,但也对她的这种不盲从、不妥协的学者态度心悦诚服。王宇英对于论文的鉴别能力也得到了老友的认可,白老师认为,“只要王宇英认为能通过的论文就一定能通过。”
“史诗级温柔”的史纲课老师
就在采访宇英的前两天,她在朋友圈里发布了几张学生教评截图,这一回,连这位一贯低调内敛的王老师也坐不住了,因为她太想用这样的方式向认可她的学生表达感恩。学生们留下了这样的评教留言:“史诗级温柔的老师,对待学生非常耐心,认认真真地讲课,课堂内容也十分充实”,“王老师是我见过最温柔最善良最知性的老师!能听她上课很幸福”,“王老师能把历史讲得很有趣”,“宇英老师真的是仙女!!”“王老师是一位特别敬业、认真、负责的史学人,本学期最喜爱的老师TOP1”,“希望老师继续温温柔柔做一个好老师”。学院同事程骅老师评价王宇英优点是“温柔”,缺点是“太温柔”,连学生们自己都惭愧地表示王老师温柔得“压不住学生”。面对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潮水般好评,宇英老师谦虚地说,“这门课我已经讲了快50遍了,有足够讲好的基础,要是讲不好就怪了。”而对于“温柔”的评价,她略带害羞,“我真的有这么温柔吗?”看得出来还是蛮得意的。宇英的学习经历比较简单,一路被保送上大学、读硕士,她是这样解读她那支温柔基因的,“我没参加过高考和考研,没怎么被命运所折磨,所以性格中缺乏斗争性”。
“其实,说我温柔也挺好的,我觉得温柔代表了对学生的尊重”。王宇英老师教过的即将毕业的学生帮我定格了宇英老师的很多画面,比如跟学生的微信交流,王老师总会在结束语后以一枝玫瑰或握手的表情友善地表达结束;每次课堂点名,王老师都会听到学生答“到”后礼貌地回应一句“好的”;学生跟王老师商量事情,王老师总是对学生“百依百顺”,从不考虑自己的不便和得失,以至于当问及学生对王老师说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的回答竟然是“好的”。王老师教过的班级同学,在课程过去好几个学期以后,还会时常提起她,并且习惯于在“王宇英”后面加上“老师”后缀,在学生间大多对老师直呼其名的今天,这种尊重也是对宇英言传身教的一种诚意回敬。
同事和学生谈到王宇英老师的性格,一致认为她内向低调,太谦虚太善良,谈话中总是带着客气道歉的语气,总在反省自己,总觉得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总自责又给别人添麻烦了,宇英为人大度,完全替别人着想。
谈到自己的性格,王宇英说“别人都说我温柔,我觉得是大家都对我太好了。而我是个很被动的人,被动到类似社交恐惧症,不善于主动和别人建立亲近的关系。只有感觉别人真的需要,我才会给予。也可能正是由于这种被动状态,恰好保护了我的读书时间。而也许只有这样,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我才能更好地给予吧。”
在一位由王宇英老师“被动”指导过的学生眼里,得遇宇英老师是比专业学习收获还要大的幸事。15级传播学专业的裴蕾同学向我们介绍道,她们在结课一年多以后主动找到王宇英老师,请求对她们参加的首都大学生家史写作比赛给予指导,没有想到这次冒昧的求助,得到了宇英老师巨大的帮助。宇英老师看重读书的时间,然而当学生数次联系她请求指导家史比赛的时候,她从未推托,“她舍得把自己宝贵的整块时间给我们,她怕我们心里着急,一上来就会说‘下面时间都是你们的’”,裴蕾同学对此感激不尽。正如“宇英老师在课上不是无底线表扬我们的小组展示,而是在充分肯定之后一定会很负责任地提出中肯的意见,让我们知道提升的空间在哪”,她对学生的参赛指导也不是停留在泛泛地说说层面,她会很耐心地听完学生的想法和做法,然后抓住关键问题,给出建设性的具体指导意见。经过王宇英老师的悉心指导,这部作品获得了北京市二等奖的佳绩。学生在感言中说道,“学校里能有这样的好老师,让我们学生感到幸运。完成作品只代表一项意愿的完成,而真正的意义是宇英老师带领我们对口述历史入了门,也懂得了要用怎样的一种态度去致敬历史。”
王宇英老师在收到优秀学生的出国推荐请求后,主动帮学生打听出国推荐程序,主动帮助学生寻找最有利的推荐机会。学生清楚地记得个初冬寒风中在推荐信上签字的时候,宇英老师甚至比学生自己还要激动,她克服条件简陋的困难,反复在腿上垫着试写,生怕写不好。宇英就是这样诚心诚意把学生的事当事,真心实意地为成就学生出力。凡是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活动,只要有可能,王老师都全力以赴地给予帮助。难能可贵的是,王宇英老师默默地为学生付出了很多,她曾经先后两次指导学生获得大学生家史征文比赛二等奖,也协助不少学生参加过各类实践项目,这些不计入工作量的投入没有物质上的回报,她也从未对身边同事炫耀过,因为她总觉得这才是老师该有的样子。裴蕾同学感动地说,“我毕业时候第一束花一定要送给王宇英老师。”
受宇英老师春风化雨的影响,很多同学更新了以往主观上对历史老师、对思政课老师的刻板印象,对她们整体增加了好感。可以说,宇英老师和同事们一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马院的思政课加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