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的“硬核仙女”

——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宇英

发布时间:2019-04-02浏览次数:2740文章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能够成为大学老师,是上天对我的厚爱”

“上好课是老师的天职,我想多上点好课。学院的氛围特别好,领导和同事也都理解我,一直尊重我的选择。年轻的露璐老师产后复出帮我接手了教研室主任的工作,所以我再不教得好一点,上对不住这么好的领导和同事,下更辜负了学生这么好的青春时光。”

王老师课堂讲授时注重学生的听课效果,条分缕析、娓娓道来,能够充分展示人文社科类教师基于学术训练与修养基础之上的个人魅力。更重要的是,在她的课堂上,你常常能感受到一种理性和情感交织而成的力量。这种力量,既来源于结合教学需要展开的学术积累,也来源于对前沿问题的关切与把握,更来源于她对教学工作的敬畏之心。温和的授课方式中蕴含着十几年教师生涯未曾消磨的激情,让人有所回味。


课堂上的王宇英老师

2019年1月,在学院组织的思政课教学研讨会上,王宇英老师作为评教优秀教师代表发言。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选择了“影像史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这一主题。

在发言中,她首先引用了“水色连天色,风声益浪声”这句诗来交代“史纲”课程与影像史学间紧密依存、相得益彰的关系。然后借用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展开介绍了将影像史学引入“史纲”教学对她来说是一个找到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依存路径的重要选择。之后用李益的“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说明如果找到了符合学生特点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渠道,教与学的关系将是一个彼此促进、如琢如磨的关系。最后引用杜甫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来呈现研究兴趣与学科发展互相形成有力支撑时,一位老师能够感受到的壮美境界。这一番用心、走心的发言堪称经典,被听众们赞为“中国诗词大会般的思政课教学分享”。

近年来,王宇英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口述历史,她参与了许多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也曾多次应邀到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处就口述历史的基本理论、多元应用及记忆转向等问题开设讲座。对她来说,口述历史不仅是她的学术兴趣之所在,还是一位大学老师运用专业积累进行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


在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持讲座

王宇英老师爱看书,她抱怨“家附近书店没有影院多”,但她是个接地气儿的“仙女儿”,可不是个书呆子。她喜欢自黑自嘲,连做砸了的早饭也显得那么体面;她喜欢开儿子的玩笑,给儿子化了个吓人的演出妆,拿到朋友圈去“现眼”;她偶尔调侃儿子的作文,但其实字里行间都能让人看到孩子身上强大的文学才华遗传基因;她穿着儿子的演出服装在学院表演原创魔术,成为整台晚会上最令人期待的节目。她创作的追忆母亲的诗文,竟让大男人都看得泪流满面。宇英时常被同事评价为“被历史耽误了的文艺工作者”,她时而优雅,时而文艺,时而幽默的形象,得体地表达了自己多重的情趣和情怀。


王宇英老师在学院联欢会上表演魔术《心灵日记》

    访谈过程中,我不断把身边同事和学生的溢美之词传递给宇英老师,她在最后忍不住害羞地说了一句“我有那么好吗?”是的,尽管有人认为王宇英老师是仙女一样的存在,但我总觉得,她更像一块璞玉,一池静水,勤勉、笃定、质朴,真诚待人,认真工作,虽然没有夺目的光彩,但也别有一种皎洁与馨香。最后,我请她简短概括她的敬业精神,她的回答是:尽力而为,对得起内心的期待!


                                                                       (编辑:李佳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