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未来传媒业态如何发展?未来传媒教育形态如何创新?我校如何适应发展,主动布局,实现从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的转变?廖祥忠校长发表在《现代传播》2019年第3期的《未来传媒:我们的思考与教育的责任》论文,基于办学实践和多年来的深刻思考,以“问题”为导向,直面挑战,洞察机遇,提出应对之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白杨网“今日推荐”特别转载此文,供广大师生参考。
【核心提示】 未来传媒业态如何发展、未来传媒教育形态如何创新,是传媒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核心话题。随着高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之人工智能和媒体的深度融合,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的智能媒介化社会正在来临,自成一体的传媒行业将不复存在,传媒正在成为社会结构的操作系统和源动力、塑造社会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传媒教育形态须因应传媒业态变迁而演变,现有传媒教育范式应向智能传媒教育范式转移,以“传媒 +”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遵循。但传媒教育形态发展遵循的逻辑不应等同于传媒业态发展的逻辑,而是必须坚守人文价值理性逻辑,才能超越并引导传媒业态发展遵循的技术工具理性逻辑,这是传媒教育存在的价值所在、要义所在。用传媒的力量守护人的价值、用人的价值引导传媒的力量,应是未来传媒和智能传媒 教育必须坚守的伦理底线。
当今,传媒正在发生大变革、大转型、大融合,社会正在遭遇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这样的时代特性,传导到传媒业态,表现为传统媒体急剧变革、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传导到传媒教育形态,表现为既有传媒教育日渐滞后、传媒人才需求多元复合、新式 传媒教育范式亟待建构。在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未来传媒业态如何发展、传媒教育形态如何创新,已成为传媒业界和学界念兹在兹的核心话题。
作为一种应然状态,传媒业态与传媒教育形态应相互促进、彼此助益,传媒教育应引领传媒业态发展。 但回顾中外传媒教育史及媒介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传媒教育很多时候滞后于传媒发展,传媒发展反而倒逼传媒教育创新,继而通过传媒教育与研究去规范引领传媒业态发展,当下尤其如此。基于这一逻辑起点,当我们思考未来传媒教育时,必须洞悉未来传媒发展 态势,才能创新未来传媒教育形态,因应和引领未来传媒业态发展。
一、未来传媒发展态势
人是最善于借助工具和符号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动物。自从人类创造出服务于自身发展目的的符号及符号化工具后,人类对符号和符号化工具的创新追求,就不曾停止,以至于人类今天已经置身于符号和工具的海洋。但在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人所使用的符号和工具,通常以媒介继而以传媒的形态出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深深嵌入并架构我们的生活。未来,以5G甚至6G无线通信技术为核心的高速移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强力驱动媒介形态变革、传媒业态重构。
1.智能科学与高速移动互联网迭代融合主导传媒发展能科学与高速移动互联网迭代融合主导传媒发展
2019年是5G技术元年,大规模商用序幕已经开启。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制组织3GPP已经描绘了5G技术的三大应用场景,即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可以预测,以5G技术、IPv6为核心的高速移动互联网,将极大拓展互联网的基础能力,提升网速、降低时延提升可靠性、扩增互联网地址资源,并将进一步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的应用。我们正迎来一个传媒技术和媒介形态发展的井喷期,有学者称之为呈现持续爆发式、跳跃式发展态势【1】,更有学者认为我们或许正在经历人类传播史上最为风云激荡的技术变革时期【2】。媒介将以前所未有的新形态纷至沓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未来人类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极致,应是破译自然人脑的秘密,将脑机交互技术与媒介技术融合,实现对自然人智能的模拟和再造,实现人脑实体之间超时空的信息传输。【3】如此,生命体之间通过密码即可实现知识、思想的信息交换,未来的人脑或“智脑”将发展成为信息发送和接收的终端。社会信息通过智能化直接实现全社会共享,大脑可以始终处于信息交流状态。当然,这还只是一种理想可期的状态,但传媒在智能技术支撑下走向智媒时代,已是业界和学界的共识。在高速移动互联网驱动下,科技将加速消融传媒的边界,最终迎来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的智媒时代。
2.媒介形态从融合走向智能
基于高速移动互联网的未来传媒发展态势将呈现出三种形态:一是泛媒体。智能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将消融传媒之间的边界、人与物的边界,媒介不仅是人的延伸,人本身即是媒介,一切都媒介化;二是沉浸媒体。5G技术助力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将重塑媒体的表达与外延,影像内容的虚拟化、可视化、立体化呈现,是重要发展方向,VR新闻、VR影像、VR社交成为必需;三是智媒体。智能技术将全面介入媒体并成为其介质特征,在媒体用户分析、内容生产、产品分发等方面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智能新闻采写、智能算法内容推荐、智能语音传媒接入将日渐普及,人工智能生产内容(AGC)将成为新常态。
5G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叠加和普及,将促使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进一步融合,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精准传播。原先被动接受PGC的大众,借助信息技术的赋能以及低门槛传播平台的可触性,现在已经人人皆媒,成为UGC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开始出现。传播学界原先将专业传媒机构向不特定多数进行的传播界定为大众传播,从本源上来说应是“传播大众”,因为这里的大众不是传播主体而是被动接受对象。从传播主体来说,PGC、UGC、AGC的出现,导致信息传播在内容上出现融合传播乃至无缝传播,未来所有传媒将与高速移动互联网融为一体,传媒无所不在、无远弗届,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纷纷涌现。媒体越是充分融合发展并以全媒体的形态出现,就越为智能媒体的诞生准备好条件,这正是当下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动因和意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大行其道的融媒体、全媒体和智能融媒体,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走向未来的过渡阶段和必然路径。媒体融合是过程,不是结果,最终将迈向智能融媒体,迎来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
届时,智能融媒体将具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现实高清,即与现实世界几乎无异的清晰度,因为接收终端的屏显化,媒体内容的可视化、影像化呈现将高度清晰,4K普及,8K登场。二是虚拟现实,即媒体对内容的呈现方式,将主要采用VR技术来立体呈现,VR影像将是主要媒体形态之一,成为未来传媒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三是超级智能,即指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贯穿传媒内容的生产、传播、消费和服务等全流程全环节,并高度依赖其完成。2019年1月10日,牛津大学路透社新闻研究所发布的报告《2019新闻、媒体和技术趋势和预测》(Journalism,Media, and Technology Trends and Predictions 2019)显示:来自世界各地的20位数字领导者,超过四分之三(78%)认为2019年将在AI和ML(MachineLearning)上投入更多资金以帮助确保新闻业的未来竞争力;2019年音频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智能语音将改变媒体接触;下一代技术,如区块链、5G、超高清和VR/AR技术将更多用于新闻业。【4】因此,现实高清、虚拟现实和超级智能,既是智媒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其典型特征。
3.媒介即社会、社会即媒介
自报刊出现后,传媒形态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时代,即传媒机构进行专业内容生产并向不特定受众进行传播的时代,这个时代本质上是“传播大众”时代;二是融媒体时代,即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借助互联网平台各显其能的时代,这是传播大众与大众传播混合传播时代,专业传媒机构借助互联网实现形态转变、继续面向不特定多数大众进行信息传播,与此同时,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用户开始成为重要的用户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真正的大众传播开始显示其力量;三是智能融媒体时代,即智能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智能生产内容、智能传播开始崭露头角,传播大众与大众传播两种传播业态势均力敌、相互交融;四是智能媒体时代,即智能技术全面贯穿传媒内容生产、传播、消费和服务等全流程全环节,在技术充分赋能下,AGC和UGC、PGC三者的身份和边界走向模糊,生产主体和传播主体变得不再清晰,社会进入了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人人皆媒、物亦为媒,媒介即社会。
过去,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未来,我们可以说“媒介即空气”,媒介即生存的现实环境,而不是虚拟环境而且须臾不可离开。作为媒介使用者,我们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须臾也离不开它。今天,传媒正从“资讯内容提供者”向“关联信息服务者”转变,“信息随心至,万物皆可及”;万物互联的网络,不只是简单的信息分发生产和关系建构的平台,更是整个社会结构的操作系统和源动力,“网络即现实,人在网中游”。如果说4G技术改变生活方式,那么5G技术将改变社会结构。在科技驱动下,知识与信息越来越以智能化形态呈现,越来越向传媒迁移,我们正在经历着愈演愈烈的文化和社会的媒介化。正在到来的知识社会,更多将以高度媒介化的社会形态呈现——“媒介即社会、社会即媒介”。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自成一体的传媒行业将不复存在。得传媒者得天下,应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在这个高度网络化的媒介社会,传媒的力量将主要体现为“三个力”,即知识力、建构力和塑造力。由于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继续向传媒大迁移,传媒将是人类已知知识和新创知识的主要存储平台和知识形态,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力;传媒成为生存的现实环境,未来我们关于世界的全部想象都将由传媒来建构,具有强大的认知建构力;传媒业已改变并将嵌入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而改变社会结构,成为形塑社会形态的决定性因素,具有强大的社会形态塑造力。要而言之,未来基于高速移动互联网的传媒将成为整个社会结构的操作系统和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