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智媒时代纪实摄影创作人才培训”开班仪式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陈小波,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影像信息商务统括本部副总经理栗开宇,滴滴公益基金会罗真真,中国探险协会边地探险分会会长张冬峰,项目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副主编潘可武教授,授课教师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位学员参加开班仪式。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剑平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开班仪式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李素艳副教授主持。
“智媒时代纪实摄影创作人才培训”是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传媒大学负责实施的培训项目,旨在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通过构建系统化的纪实影像创作人才培训体系,培养一批适应智媒时代需求、具备创新意识与跨学科能力的高端摄影人才,以推动纪实影像艺术的创新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柴剑平在讲话中指出,国家艺术基金是赋能高校发展的“国家引擎”,在推动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传媒大学以此为依托自2023年以来累计承担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5项,覆盖传播交流、剧目创作、人才培训等多种类型,并已启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研发AI辅助叙事系统,推动摄影从“记录工具”升级为“思想载体”。此次培训项目正是我们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对学校从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转型的积极回应。项目团队具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与创作经验,期待培训班通过系统的培训与协作,能够为行业输送一批具有跨媒介叙事能力、技术感知力与文化表达力的纪实影像人才,并希望学员们锚定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部署,将所学扎根社会,用影像记录新时代中国的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陈小波作为授课教师代表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讲述了项目的优势。人工智能介入影像生产改变了人们基于影像真实的认知。“智媒时代纪实摄影人才培训”恰好在这个时候出现,我们的课程里既有关于智能智能影像的前沿理论,还有佳能技术专家提供的最新的虚拟摄影器材新知识、新观念,这是它的天时。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的摇篮”,“智媒时代纪实摄影人才培训”落户中国传媒大学,这是它的地利。项目有国家艺术基金、中国传媒大学领导关怀、国内顶尖的艺术家和学者的加持,以及优秀的管理团队、朝气蓬勃的学员,这是它的人和。
新疆阿勒泰地区文联书记吴广平以新疆人的特有热情欢迎学员去阿勒泰创作,他介绍了阿勒泰的概况与可供拍摄的题材,期待学员们充分把握此次采风契机,深入创作实践,以镜头探察地域风貌,创作具有时代价值的精品力作。
目负责人潘可武教授介绍了项目中期筹备、招生等情况,并明确下一步的安排。第一阶段,北京开展为期30天的培训,课程涵盖智能影像、纪实摄影、媒介素养以及口述历史观念与方法等;同时组织滴滴公益基金、字节跳动等实践调研。第二阶段将赴新疆阿勒泰、塔城地区进行为期15天的摄影采风,由专家进行现场教学指导,中共阿勒泰地委宣传部、新疆俊荣集团与中国探险协会边地探险分会为项目实践提供落地支持。第三阶段,学员返回生源地进行拍摄创作,优秀作品将结集出版,同时举行“新时代面孔:中国纪实摄影作品展”,以专业影像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来自广东财经大学的学员代表曾严彬对能够参加此次培训感到无比荣幸,并由衷地感谢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和学校老师及团队们的辛勤付出,表示培训为学员们搭建起了学术交流与创作实践的重要桥梁,全体学员也将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和专业态度对待每一次课程和每一次实践,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向老师们请教前沿理念,与同学们碰撞创作灵感,用镜头重新解读生活的厚度、时代的脉搏,为纪实影像的传承与创新注入自己的智慧与担当。
栗开宇认为本次以“智媒时代”为命题的培训,通过前沿影视技术赋能纪实影像创作意义重大,佳能珍视此次合作。他指出近年推出了多款高画质、轻量化、智能化的专业设备,顺应3D 、VR、空间视频等新质生产力的需求,旨在助力创作者拓展表达边界,推动技术服务于人文艺术探索。
罗真真表示滴滴公益过去六年一直坚持做公益纪实摄影的项目,以纪实影像和人物故事的方式,来传递“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行者”的理念。她提到非常期待后面的合作,希望一起做出更加高质量有影响力的内容。
开班仪式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孟山以《学习习近平关于国际传播论述与讲好“中国版中国故事”》为题进行内容分享。
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处长周建新、经济与管理学院李珍晖副院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彭健等与会,光明日报、央视频、中国摄影报、中国艺术报、北京日报等媒体参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