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师生
融合门户
校外VPN
校园邮箱
OA办公平台
校外用户
考生
校友
访客
应聘者
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校长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副校长
校长助理
党委常委
学校章程
信息公开
数据中传
汇总标题
汇总大图
数据汇总
中传新闻
学院部门
党群职能部门
行政职能部门
直(附)属单位
教学科研单位
校园生活
信息化服务
设备仪器场馆预约
后勤服务
电话黄页
校历
校医院
心港湾
图书馆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专业建设
教学成果奖
课程教学
实践教育
教学名师
通识教育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管理服务
规章制度
电子成绩单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学生选课
师资队伍
学历继续教育
国际传媒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MBA人才培养
培训教育
白杨课堂
科学研究
科研学术简介
学术委员会
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
省部级科研机构
其他高级别科研机构
校级科研战略机构
校级科研协作机构
校级科研创新机构
院级科研机构
学术期刊
科学研究处
科研学术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
研究生招生
培训教育招生
学历继续教育招生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招生
国际预科招生
国际学生招生
MBA招生
MPA招生
职业教育国际(预科)招生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合作
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
教育发展中心
教育服务中心
今日推荐1
首页
今日推荐1
今日推荐
今日推荐
2024-08-13
高晓虹 白晓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共同体的表征体系与传播创新
内容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源泉与价值归旨。以融合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传统文化中民族共同体表征的支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脉相承、多元一体与兼收并蓄的价值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话语要素,从精神标识、典型形象和民族故事等层面为融合传播实践提供了充足养分。以媒介融合推动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以渠道融合促进共同体传播有效互动,以场景融合建构共同体价值传播场域,可借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民族文化的融和传播策略。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传播;表征体系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融合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编号:23VMZ010)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4.06.00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文化是民族的
2024-07-24
赵雪波 张畅 |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三次历史转向
[摘要]中国国际关系学创立于旧中国,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开始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中国国际关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第一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的特征是“国际共运史”为主流;改革开放后开始了第二次历史转向,最大特征是“回归”西方话语体系的国际关系学本体;新世纪之交,国际格局急剧变化,全球治理理念和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符合时代需求,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第三次转向目标,也应该是世界国际关系学的方向。[关键词]中国国际关系学;历史转向;国际共运史;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形势、国际交往、国际问题、大国关系等研究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不同的称谓,也有过不同的体认、关注和研究重心。比如在20世纪初,国际关系学曾被称为国际法、国际问题、国际学等;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关于国际形势、国际问题的研究采用了苏联模式,以“国际共运”事务代表国际事务,以国际共运史研究覆盖国际关系研究。这些历史现象以及对这些历史现象的认识,导致今天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国际关系学起源认识出现了诸多分歧。不同于国际学界对国际关系学科创建于1919年的说法有较一致的认识,国内学界有关中
2024-07-24
周建新 王燕妮| 群众文化视角下中华民族故事叙事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故事的内涵丰富,呈现出多元性与一体性、依存性与独立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复杂特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要在准确理解并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寻找与之高度契合的叙事逻辑和叙事策略。凝结各族群众智慧的群众文化与中华民族故事同源同脉、共促共进,二者在叙事上不仅互为基础还可以彼此成就。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要立足各民族群众对故事的文化需求,传承并创造性使用民族文化资源,加大讲述民族故事的理论阐释,共奏全民族叙事大合唱,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词:群众文化;中华民族故事;叙事策略课题: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健全网络文艺综合治理体系的机制与路径研究”(编号:23YTA024)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4.06.00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故事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资源,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写着五千多年各民族“多元一体”的交往史、交流史、交融
2024-07-24
张鸿声 冯佳 |《问道 中国现代学者藏书与治学》代序
目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书,其渊源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作家藏书文化研究”。1这个项目在2015年立项,并于2019年完成结项。一有关中国现代作家与学者藏书的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作家所捐献或转让藏书的收藏单位对其藏书的初步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藏书目录、版本进行整理;二是对藏书中的批语进行整理;三是对藏书聚散进行考证。 关于藏书目录、版本整理。从图书馆学来看,其成果的主要形式是藏书书本式目录(可对外流通)或卡片式目录(只供现场查阅)。比如北京图书馆编《西谛书目》三册,还有中国传媒大学编《何其芳古籍藏书目录》、北京鲁迅博物馆编《鲁迅手迹和藏书目录》三册、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唐弢藏书目录》等。图书馆为读者查询方便,还会配备卡片式目录。此项工作在于让读者了解作家藏书的内容,便于图书的管理和利用。对作家藏书版本进行整理,则主要以图录形式,对藏书装帧形式、内容梗概、版本源流等做简单介绍。如于润琦《唐弢藏书》《唐弢藏书:签名本风景》、赵丽霞《鲁迅藏书签名本》、韦力《鲁迅古籍藏书漫谈》等。此项工作也只能由有条件接触原书的工作人员来做。由于这些工作人员大多不是相关领域的专家,故存在相当的不
2024-07-02
黄典林 安柯宣|数字新闻学:文化研究何为?
摘要 数字技术带来了新闻传播生态的整体性变革,也给新闻研究带来智识挑战。本文以文化研究视野中新闻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一方面剖析了新闻业的数字化转型给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新闻观念提出的革新要求,另一方面则探讨了经典文化研究理论在新闻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变与不变。本文认为,尽管孕育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和媒介技术环境均已发生改变,但经过发展的文化研究理论依旧能够为数字新闻学提供有价值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资源。数字新闻学应该在现有的问题维度上纳入文化批判的视角,从而拓展其解释和介入现实的学术潜能。关键词数字新闻学;文化研究;理论创新一、引言:范式对话与理论创新当代媒介生态正经历从传统“文字域”和“视听域”并行的大众传播格局向“数字域”主导的格局进行转型的过程,传播实践整体上出现了“制度化”越少而“个体性”越多的趋势[1]。 在新闻领域,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新闻生产、分发和消费流程的全面渗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新闻、新闻业和新闻学。技术和经济双重压力下新闻业的结构性转型,对新闻观念和新闻理论体系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研究者,都必须对传统新闻业和新闻理论的遗产进行重新审视[2]。什么是
2024-07-02
黄典林 安柯宣|数字新闻学:文化研究何为?
摘要 数字技术带来了新闻传播生态的整体性变革,也给新闻研究带来智识挑战。本文以文化研究视野中新闻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一方面剖析了新闻业的数字化转型给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新闻观念提出的革新要求,另一方面则探讨了经典文化研究理论在新闻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变与不变。本文认为,尽管孕育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和媒介技术环境均已发生改变,但经过发展的文化研究理论依旧能够为数字新闻学提供有价值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资源。数字新闻学应该在现有的问题维度上纳入文化批判的视角,从而拓展其解释和介入现实的学术潜能。关键词数字新闻学;文化研究;理论创新一、引言:范式对话与理论创新当代媒介生态正经历从传统“文字域”和“视听域”并行的大众传播格局向“数字域”主导的格局进行转型的过程,传播实践整体上出现了“制度化”越少而“个体性”越多的趋势[1]。 在新闻领域,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新闻生产、分发和消费流程的全面渗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新闻、新闻业和新闻学。技术和经济双重压力下新闻业的结构性转型,对新闻观念和新闻理论体系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研究者,都必须对传统新闻业和新闻理论的遗产进行重新审视[2]。什么是
2024-07-02
张晶 |气氛与反差
摘要:德国哲学家格诺特·波默倡导的“气氛美学”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波默在其《感知学》一书中又以“反差”作为气氛营造的重要条件。“反差”确实会使气氛具有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内蕴。从艺术创作来看,“反差”的运用尤有审美价值。这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有普遍性的呈现的。诗词中的气氛具有不可忽视的空间性。反差的存在与运用,使作品的审美空间具有强烈的张力。诗词作品中的气氛反差,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呈现在作品的表层结构中的,一种是诗人由于感受到的反差的激发而营造出的更为强烈的气氛。波默的气氛美学特具通感的功能,在中国诗学界,通感因钱钟书先生以中国诗词中的通感现象的阐发而广为人知。从感知的角度看,通感也是离不开反差的。反差并不是导致作品境界的支离,恰恰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形成了审美和谐。诗词作品正是因为反差的大量存在,而产生着更为渊深而又更为丰富的意境。关键词:气氛美学;反差;空间;通感在近年来的美学研究中,“气氛”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这与德国美学家格诺特·波默著作《气氛美学》在国内的译介有直接关系。因《气氛美学》在中国学界产生的重要影响,“气氛美学”也就成了美学的新论域。平心而论,波默并非是
2024-07-02
张晶 |气氛与反差
摘要:德国哲学家格诺特·波默倡导的“气氛美学”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波默在其《感知学》一书中又以“反差”作为气氛营造的重要条件。“反差”确实会使气氛具有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内蕴。从艺术创作来看,“反差”的运用尤有审美价值。这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有普遍性的呈现的。诗词中的气氛具有不可忽视的空间性。反差的存在与运用,使作品的审美空间具有强烈的张力。诗词作品中的气氛反差,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呈现在作品的表层结构中的,一种是诗人由于感受到的反差的激发而营造出的更为强烈的气氛。波默的气氛美学特具通感的功能,在中国诗学界,通感因钱钟书先生以中国诗词中的通感现象的阐发而广为人知。从感知的角度看,通感也是离不开反差的。反差并不是导致作品境界的支离,恰恰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形成了审美和谐。诗词作品正是因为反差的大量存在,而产生着更为渊深而又更为丰富的意境。关键词:气氛美学;反差;空间;通感在近年来的美学研究中,“气氛”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这与德国美学家格诺特·波默著作《气氛美学》在国内的译介有直接关系。因《气氛美学》在中国学界产生的重要影响,“气氛美学”也就成了美学的新论域。平心而论,波默并非是
2024-07-02
高晓虹 李泓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传播动能
[摘要]文章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具体案例,讨论了主流媒体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基本要求、主要任务和方法路径。为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流媒体应当坚持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成果;坚持实践导向,牢牢抓住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进文明认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坚持系统观念,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方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让文化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主流媒体;文化使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们迈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一伟大事业的成功推进,离不开丰沃的文明滋养、厚重的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
2024-07-02
高晓虹 李泓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传播动能
[摘要]文章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具体案例,讨论了主流媒体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基本要求、主要任务和方法路径。为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流媒体应当坚持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成果;坚持实践导向,牢牢抓住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进文明认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坚持系统观念,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方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让文化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主流媒体;文化使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们迈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一伟大事业的成功推进,离不开丰沃的文明滋养、厚重的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
2024-07-02
你们,为未来而来|党委书记廖祥忠送给2024届毕业生的祝福
中国传媒大学2024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如期而至学校党委书记廖祥忠因在党校学习,无法亲临现场他满怀深情,为同学们写下了这段毕业寄语同学们,当人工智能以雷霆之势席卷全球之时,你们毕业了!风云激荡的大变革时代,如梦如幻!AI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变,可能会超乎你的认知和想象!此刻,你们从点亮心灯的地方出发,面朝巨浪,奔向远方。请不要忘记:你们,为未来而来!属于你们的大时代已经到来!希望同学们胸怀传媒报国之志,倾心逐梦,敢于竞先!踏浪而歌,驭光前行!希望同学们做人有情有义有原则,工作有声有色有成效,生活有滋有趣有品味!去追求、去拥抱、去品味“九有”人生。若干年后,同学们也许感受了“庐山烟雨”的朦胧与秀美,也许领略了“浙江潮”的奔腾与豪迈,无论经历怎样的人间景象,我更希望大家能从中真正体悟到“庐山烟雨浙江潮”的妙意与智慧!努力工作,开心生活!不负此生,不负时代!同学们,未来属于你们,毕业快乐!祝福你们!
2024-04-18
刘洁| 以质量评价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课例库建设
质量评价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课例库建设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层干预与全面调试,关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实效。而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定生态性与发展规律,质量评价只有在充分反映或呈现出它们之间的固有联系和内在本质时,才具备打造“典型课例”的规范作用。从这个意义层面上,进一步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课例库建设,既要遵循其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又要不断完善质量评价的标准体系,还要正确处理好一体化教学中的各种关系。一、遵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本质在于“讲道理”。那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成为了评价这种关键课程作用的实现方式、实现程度的基本原则。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课例库建设中遵循这个原则,就要牢牢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铸魂育人的学理性,彰显思政课对现实世界与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意识形态属性,以成功应对社会变革给青少年思想、价值观塑造带来的风险与挑战。承继固有行为范式。长期以来,“思政课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加强群众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固定行为范式
2024-04-18
刘洁| 以质量评价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课例库建设
质量评价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课例库建设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层干预与全面调试,关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实效。而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定生态性与发展规律,质量评价只有在充分反映或呈现出它们之间的固有联系和内在本质时,才具备打造“典型课例”的规范作用。从这个意义层面上,进一步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课例库建设,既要遵循其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又要不断完善质量评价的标准体系,还要正确处理好一体化教学中的各种关系。一、遵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本质在于“讲道理”。那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成为了评价这种关键课程作用的实现方式、实现程度的基本原则。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课例库建设中遵循这个原则,就要牢牢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铸魂育人的学理性,彰显思政课对现实世界与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意识形态属性,以成功应对社会变革给青少年思想、价值观塑造带来的风险与挑战。承继固有行为范式。长期以来,“思政课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加强群众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固定行为范式
2024-04-09
杨杰 杨晨|“审美降级”论:数媒时代文艺评论的困境与重构
文艺评论是引领文艺创作、提升审美风尚的重要力量。2021年,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有力推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前期相关成果有的集中于“微”时代文艺研究,如聚焦AR、VR、XR以及交互数字信号传输等新技术与文艺的关系,有的关注与互联网媒介、人工智能相融合的新艺术样态。这些成果较为准确地概括和描述了“微时代”文艺评论面临的严峻挑战,如面对文艺形态不断“破圈”造成的文艺评论“阵地失守”、评论权威“坍塌”与评论阐释“乏力”等,并较为全面地辨析了上述现象根源。这些成果有力推动了文艺评论发展,为后续研究提供宝贵的学术滋养。然而,针对数媒时代“审美降级”引发的文艺评论“降级”问题的深度剖析相对薄弱。鉴于此,本文以当下网络热词“审美降级”为话题素,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历史的统一”批评原则,立足新时代文艺精神,适应新的数字逻辑,提升评论主体媒介与审美双重素养,重构“美学在场”的文艺评论经验,以审美“情感共同体”作为文艺评论公共空间构建逻辑基点,以对话与融合为路径实现公共空间“公共性”目标,以期重构科学的文艺评论新格局,完成文艺评论“审美升级”的历史责任。(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104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2
/
79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