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旧版网页] 白杨首页 | 

中传时评

讲好校园故事,传播中传声音

分享到:
来源:校报    2015-11-18    作者: 浏览量:1127

118日,20多万奋战在祖国及世界各地新闻一线的中国记者迎来了新中国第十六个记者节,中国记协在京举行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颁奖报告会,以最高规格的“检阅”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作为培养包括记者在内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的中国传媒大学,也洋溢着欢乐气氛,第十一届中国记者节系列交流活动、2015中传学生记者节系列活动纷纷登场, “献礼”记者节,表达我校师生对记者职业的理解、景仰与讴歌,以及成长为一名新时代记者的向往与期待。

多年来,在我们的校园活跃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记者,他们呼应着时代的脚步,感受着学校发展的脉动,坚守着传媒学子的新闻理想和职业梦想,用镜头、笔头、口头记录下学校发展的点点滴滴,用辛勤与汗水谱写出了学校发展一曲曲动人的乐章。相应地学生记者们在记录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中成才,走出了一大批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在成就他们自身辉煌的同时,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提到记者,也许有人会说,真正的记者必须到广博的社会生活中去搏击,而且越是危险的地方越能成就一名记者。像唐师曾那样与战争“零距离”、柴静那样深入“非典”一线、程军波那样走进地震中心区、刘骁骞那样勇闯毒贩“虎穴”……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拍出震撼人心的新闻作品,才能成为名记者。如果整天呆在熟悉的校园,重复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校园生活,又怎么能够创作出精彩的新闻作品来呢?若是单从新闻选题及受众期待来说,前者固然能推出名篇佳作、成就名记者,但是,作为后者的校园记者并非就不能创作出同样精彩动人的新闻作品来。做到这一点,要诀之一就是要讲好校园故事,传播中传声音。

校园是浓缩的社会,没有社会的复杂、喧嚣,但是校园从来不缺乏新闻素材,从来不缺少新闻故事;对于学生记者,缺少的是发现新闻素材的敏锐,讲好校园故事的能力,以及“融媒体”环境下推出新闻产品的综合技能。

鲁迅先生曾对任教的北京大学深怀感情,在《我观北大》一文中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北大是常为新的。”不错,北大是常为新的,只是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当时的北京大学,对于今天的中国传媒大学同样适用。学校每天都在发展,时刻都在变化,这些发展变化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活动、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提炼,总能找到宣传的对象与题材,并创作出激励人心的作品来。学校白杨网每天发布的包括新闻在内的各类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证和注脚。

具体来说,发现校园新闻、讲好校园故事,必须要有知校、爱校、荣校的情怀。情感是行动的内驱力,唯有知校,才能写出学校的变化;唯有爱校,才能在作品中饱含深情;唯有荣校,才能甘愿做学校形象的传播者。知校、爱校、荣校是讲好校园故事、传播中传声音的前提,作为校园记者,有了这个前提,就会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带着责任去发现、感悟和采集,也才能像鲁迅那样写出最好的作品来。

发现校园新闻,讲好校园故事,必须深入校园、深入师生、深入生活。正如刘云山同志在会见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代表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发展最生动的场景在基层,好新闻的“富矿”也在基层。校园记者只有沉下身段、弯下腰去,来到校园各个场所、各个角落,走进师生中间、班级中间、社团中间,进入到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世界,才能发现学校发展的点滴变化,感受到师生的喜怒哀乐,也才能找到好新闻的“富矿”,进而挖掘利用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富矿”。

发现校园新闻,讲好校园故事,还必须掌握“融媒体”环境下创作新闻产品的多样化技能。相对于传统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单媒体”环境,“融媒体”环境对校园新闻的采编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业态记者之间的业务鸿沟变得模糊、乃至混同了,特别是在校园新媒体风起云涌之际,每个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记者,承担着传播信息的职能。对于校园记者来说,原来所擅长的或文字采写、或拍摄照片、或录音录像,在融媒体面前逐渐地不够用了,融媒体传播平台要求校园记者必须是集采写、摄录、编辑、发布于一身的“全能型”媒体人才,不仅如此,还要针对新媒体的特征,掌握多种新闻产品的提供与推送要求,比如文字新闻、图片新闻、数据新闻、视频新闻,乃至融合多种新闻呈现形式于一体的混合新闻产品来。只有掌握了这些综合型技能,才能通过新闻产品呈现形式的丰富性与多样化,讲好校园故事,传播好中传声音。

刚刚闭幕的学校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校园记者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做好新闻宣传,就要聚焦“十三五”、围绕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着眼学校改革发展实践,展示学校新的发展成绩,讲好新的校园故事,进一步传播好学校的形象,为实现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