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青亦徐春晓 陈思思 摄影 朱坤乾)7月3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我校经管学部文化发展研究院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承办、经管学部公共管理系协办的“社会力量:公共文化的创新活力论坛”在中传国际交流中心举行。
论坛以“社会力量:公共文化的创新活力”为主题,邀请国内外公共文化领域的知名学者、公共文化机构负责人、有志于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主体共同探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和新路径,旨在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论坛由我校经管学部党委副书记、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卜希霆主持。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陈向红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出,现代公共文化建设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十三五”时期重要的战略任务。我国现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差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原则,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政府与社会公共文化的对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手段现代化,推动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激发社会文化创新能力。
我校经管学部学部长、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在开幕辞中提出,中国传媒大学公共文化研究基地侧重社会化研究,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系统化的探索。公共文化的学科建设要与学部现有的公共管理专业和相关学科做嫁接,使中国传媒大学的公共文化研究体现自身的学科优势。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认为,推动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创产品是更好履行职能的需要。范周教授认为,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过程中,要厘清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与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放手发动与放松管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与第三方三个方面的关系。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提出,我国文化发展坚持人民主体,公共文化管理应自下而上,使跨界合作成为主要特点。西南大学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孙道进在演讲中以重庆市为例,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道路和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日本白鸥大学教授青崎智行在演讲中提出2010年日本启动“酷日本”政策,日本文化产业掀起向海外传播的高潮,这一政策的实施增加了日本的游客,激活了日本的消费。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科研处处长卢娟在演讲中提到,社会组织可以弥补政府和企业在社会管理中的不足,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社会类文化组织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随后,我校经管学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导魏晓阳代表课题组发布了中国传媒大学“公共文化社会化研究现状”阶段性成果。
去年7月28日,在文化部第三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成立会议上,由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在全国各高校、学术机构和文化机构中遴选,我校文化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西南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图书馆等五家单位被授予“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在近一年间,各基地积极搭建公共文化研究平台,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入开展公共文化政策理论研究与协同创新,为加强我国公共文化领域的政策理论研究和制度设计,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编辑:储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