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师生团队圆满完成2025国际工程教育发展会议“新工科未来课堂”呈现工作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18发布时间:2025-10-15

(通讯员 张佳琪)9月21日上午,国际工程教育发展会议在天津大学隆重开幕。作为大会核心展示环节,由中国传媒大学与同济大学联合设计实施的“新工科未来课堂”示范教学单元成功上演,呈现了一堂融合人工智能、跨地域协作与真实问题导向的工程教育前沿课,标志着我国在智慧教学场景构建与教育国际化呈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高规格国际会议中的“中国课堂方案”

本次国际工程教育发展会议汇聚了来自中国工程院、教育部、国际工程联盟(IEA)、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以及多国工程院院士、高校校长、企业代表等近三百位嘉宾。

在这样高规格的国际平台上,新工科未来课堂《城市智慧再生》作为大会重点展示项目,直面全球工程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通过教学范式变革,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技术整合能力与全球视野的新时代工程师。

由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院长郑月带队的中传大型活动创制设计研究中心与同济大学共同承担了从内容结构化设计、现场摄制到技术合成的《城市智慧再生》全流程创制任务。


三重融合:内容、技术与流程的创新实践

在这场由同济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等团队联袂打造的“新工科未来课堂”教学展示中,中传团队依托其在国家级大型活动创制中积累的技术实力与制播经验,为“师—机—生”三元协同教学构建了高可靠、高沉浸、高互动的呈现。通过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内容基础,智能视听系统的技术核心,标准化制播流程的实施保障,系统性地完成了内容、技术、流程的三重深度融合,展现出卓越的专业整合与创制能力。

教育内容的跨学科深度融合依托杨浦滨江工业建筑零碳更新的真实案例,将建筑、环境、计算机、材料、社会设计等多元知识有机整合为具有叙事逻辑的教学主线。中传团队充分发挥视听叙事专长,将“问题导入-方案展示-跨组融合-师生共创”的思维跃迁过程,转化为富有张力的教学场景,并通过动态知识图谱、三维重建模型与虚拟场景调度,实现了跨学科思维的可视化、可感化与可传播化。

在技术实现上,中传团队以智能演播系统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一体化制播架构,全面支撑起虚实融合、多域协同的智慧教学环境。依托多机位EFP摄制系统,部署了包括主机、侧拍、跟踪及gopro特写机位在内的多角度采集节点,实现对教师、学生、智能体界面及虚拟元素的全景覆盖与精准捕捉。通过专业的多设备切换播控系统,团队将GeeKey智能体的实时交互画面、学生构建的三维设计模型、国际师生的远程影像与现场实景教师讲授内容无缝整合。导播策略上实现了智能切换与人工创意调控的结合,依据教学节奏自动调用最佳视觉呈现方式,展现出中传团队在高端制播技术与复杂系统集成方面的卓越能力,真正构建起一个打破地理边界的“全球同课”新样态。

为实现如此复杂系统的可靠运行,中传团队形成了一整套贯穿始终、精细严密的制播保障体系,展现出从设备进场到系统撤收的全流程专业化工作模态。在项目启动初期,团队即开展多轮技术勘测与需求对接;为进一步提升制播流程的精准性与可控性,团队不仅撰写了面向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台本,更配套制定了大屏技术执行cue表、导播台本等标准化操作文件,明确各岗位操作节点与责任分工,实现“指令、大屏、音频、画面”四维同步,成功保障了“新工科未来课堂”中多系统、多信号的高难度制播需求,展现出中传团队在大型融合制播项目中的技术统领力和专业制播水准。


以专业创制能力服务国家教育战略

在服务国家教育战略的宏观布局中,中传师生团队在郑月院长的带领下,依托学校在视听传播与艺术创制领域的深厚积淀,将多年来承担国家级重大活动转播与创制的实践经验,系统转化为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场景开发与国际化传播能力。团队不仅以精湛的专业技术实现了新工科未来课堂《城市智慧再生》的高水准呈现,更在实践中深化了“以创作为核心、以科技为驱动、以育人为根本”的产教融合模式,体现出中国传媒大学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方面的育人实效与战略价值。

本次“新工科未来课堂”示范单元的成功创制,是继中国传媒大学圆满完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转播、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呈现之后,中传师生再度于国家重大活动中展现出的专业素养与使命担当。它清晰表明,中国高等教育不仅在工程科技领域具备领先优势,更在教育理念前端创新、教学场景系统构建与国际化高水平传播方面,展现出强大的资源整合与范式输出能力,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国际推进提供了来自传媒艺术领域的坚实支撑。

工程引领未来,教育塑造人才。此次跨校合作不仅打造了一堂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示范课,更成功构建了一套融合艺术创制与工程思维、智能技术与教育实践的新型协同范式。两校以国家级教学场景创新为牵引,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理工领域的逻辑性、工程性与传媒艺术的表现力、传播力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高水平院校协同创新、服务国家教育战略的有效路径。

这一实践充分展现了中国高校在教学设计、技术应用与国际化传播方面的系统整合能力。它不仅是一次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生动注脚,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舞台上传递出的又一强劲信号,为全球工程教育升级与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学生感悟

王晗羽 2023级播音与主持艺术

在这次的实训实践中,我担任了现场导演的工作,这一次的活动让我对“现场”有了新的理解,传递准确可靠的信息,多线程的任务如何更好地安排时间。团队内与团队间如何更好协作,每一次的排练,精准对应着技术的调整、对内容的服务。这更让我知道,未来如果我有幸能作为“执笔人”以什么样的力量出现在祖国需要的第一线!


张佳琪 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方向)

“即时响应、准确切换、稳定呈现”,这是我对本次工作总结出的三个关键词,也是每次排练时我对自己的要求。作为本场展示活动的大屏播控导演,此次任务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技术挑战,更是一次对未来教育形态的深度参与和见证。这不仅考验着我对EFP多讯道制播、多设备切换播控系统等技术的熟悉程度,更要求我们深刻理解教学设计与课堂节奏,真正做到技术为内容服务。


高源 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方向)

在本次大会中,我负责为大屏导演提醒特殊环节和cue点,如人机交互、临时动作和观众反应等。零失误的完美展示真的离不开团队每一位成员、各工种各岗位的共同努力,大家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和互助中进步,真的很幸运与团队相遇!


拉玛才旦 2023级工商管理

这次活动让我真切体会到“细节”的重量。全程紧盯舞台与场口,连演员袖口的褶皱都及时整理,生怕影响呈现;催场、递道具练就秒反应,绝不拖慢流程一分。忙碌之中,我也留意灯光组标档位、音控师盯音量。这才真正理解,所有工位之间的那份默契,正是源于每个人对自己岗位细节的执着打磨。每一处细致,都在无声中支撑起舞台的完美瞬间。


旦增巴旦 2023级工商管理

本次活动让我感悟到上台口细节的重要性以及收获如何面对应急情况,如何给各工种之间进行简单而高效的信息传递,在快速的时间里用最简短的话让各工种做出应变的调整。


祝天朗 2023级工商管理

本次大会是继武汉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又一次数字未来课堂展示。从五月份到九月,我一直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让我唯一感到不同的是,我们之间团队的分工和能力更加明确且增强了。每个人都能完成对方的工作职能,而我也毫不例外地补全了我对导播知识的短板,在大会的休息期间,闫老师悉心的指导让我全面地了解了导播的基本原理和导播的意义,“PGM是导播切出的成片,呈现给线上的观众”所以导播是观众的第一双眼睛,要把最好的画面呈现出来,传送到千家万户。


铁卓然 2024级视觉传达设计

作为本次大会未来课堂部分导演组的成员之一,参与此次活动不单让我们熟练了对各类设备器械的运用,更是一种对大型活动创制的经验积累,提升了我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团队伙伴之间的信任。



创制人员名单


总导演

郑月


执行总导演

闫婧


导演组

李泽露 张跃川 王怡楠 王晗羽 张佳琪 高源  

祝天朗 拉玛才旦 旦增巴旦 铁卓然


校内执行团队

中国传媒大学大型活动创制设计研究中心


校外执行团队

北京大盛天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