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文杰)2016年7月9日下午,由国家文化部、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生态文化”主题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该论坛是2016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文蔼洁,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齐鸣秋,全球文化网络主席梅里·玛达沙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环境法委员会副主席本·布尔,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田,韩国首尔大学名誉教授全京秀,我校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及贵州省文化厅厅长徐静等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经中央批准,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论坛,自2009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8届。今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主题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知行合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以及1000多位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重要贡献的各国政要、国际组织、学术机构、企业界、媒体界的领军人物出席了开幕式。“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大文化行动”分论坛以文化主题首次进入并成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主题论坛之一,是2016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一大亮点,旨在通过深入探讨,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引领政府、企业和大众行动的生态化。对实现文化与生态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演讲中指出“绿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要推动理念和实践的转型升级,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文化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大有可为。”绿色的空间格局需要文化,绿色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也需要文化,绿色的生活方式更需要文化。为此,我们要大力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使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成为大众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逐步成型。
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齐鸣秋对贵州有着十分深刻的印象。他说,在众多的国内外合作伙伴中,贵州始终是基金会重要的地域和站点之一。贵州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意蕴深厚、特色鲜明、绚丽多彩。在贵州,多民族和谐共居,具有浓郁且神秘的民族风情。同时,贵州还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舒适的气候条件。这些有利条件使得贵州在体现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特质的人文交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我校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在《生态城市与创意营造》主题演讲中指出:生态城市的建设不应局限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持,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源自一种向上的人文力量。如果一个城市的文化被破坏了,哪怕有再好的生态系统,不遵循生态规律的话,生态城市的建设也会遭受破坏。因此现代生态都市建设首先要构建良好的人文观念,再通过自然山水的修复,治理体系的构建,创意氛围的营造,才能改变水泥丛林的城市发展噩梦。贵州人文生态建设也是城市文明建设关键的一环。在贵州这样一个文化生态丰富的地方,“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建设理念有着独特的启迪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我校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生小学期专业实践内容之一,会议期间卜希霆老师还带领相关师生参加了部分论坛活动的调研和走访。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类的福祉和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华民族有“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传统,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在贵州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无论是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还是落实中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绿色发展新理念,都需要发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变成实实在在的举措。“生态文化”主题论坛聚焦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文化作为与担当、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大众文化建设、生态价值与企业行为重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艺术创新、民族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时代话题,视野开阔,思想开放,观点独到,成果丰硕。据了解,此次论坛的理论成果将汇编成《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大文化行动》一书。另外通过调研,文化部有关领导将对贵州的生态文化建设进行具体指导;宋庆龄基金会负责人还将与贵州省有关领导商谈项目合作事宜。
(编辑: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