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高兴峰 图:单诗瑶 孙浪滔 孙艺琦 吴宜桐)7月13-14日,我校经管学部2016年教师培训会在44号楼一层报告厅举行。会议对学部近三个月以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对未来三年学部发展提出切实展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经管学部可持续发展凝心聚力、达成共识、提供保障,为学部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校党委书记陈文申出席大会并作总结讲话,经管学部学部长范周,党委书记董克柱,副书记卜希霆、毛建国,副学部长薛永斌、李珍晖、王栋晗以及全体教师共计120余人出席大会。
经管学部2016年教师培训会现场
校党委书记陈文申总结讲话
7月13日上午的会议由范周学部长主持。范周学部长提出要“做实学部,重在整合资源;做强学院,重在做出特色”的学部运行原则。他指出,提交本次会议讨论的《经管学部三年行动计划》(草案)旨在以学科建设为重点,明确学部发展目标,制定计划,量化指标,凝聚共识,突破发展瓶颈,逐步形成有序的管理体制和制度。
随后,王栋晗副学部长详细介绍了《经管学部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9年)》(草案)。行动计划是在国家教育部和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引领下,依据经管学部发展实际,制定的未来三年发展目标、具体任务和工作方针。行动计划主要包括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社会服务、党建工作、学生工作、工会与民生、文化建设等十项重点任务。
卜希霆副书记介绍了经管学部视觉传达系统,他指出,经管学部的视觉传达系统设计是整个学部文化建设和传达学部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管学部的标志设计创意取自“经管” “学部” “传媒”等三个关键词的交织、融合、互动、互长。在标志色彩的设计方面,选取了代表睿智的蓝色和代表希望的绿色,蓝色象征着学术智慧、洞察以及商业市场中的蓝海,绿色象征着未来媒介的共生和联动。
7月13日下午,学部全体教师分组讨论审议了《经管学部三年行动计划》(草案),各小组针对这一计划提出了详实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各组召集人、联系人向学部领导介绍了分组讨论的主要情况。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专题讲座
7月14日上午,学部邀请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进行专题讲座,讲座由薛永斌副学部长主持。校宣传部部长陈作平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作深入解读;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梁岩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主要工作和因公出国(境)内容作了专题讲座;人事处处长夏丹以《优化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题介绍了广大教师比较关心的职称评聘、海外人才项目等人事工作重点;教务处副处长金雪涛介绍了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主要内容;研究生院副院长舒笑梅针对研究生教育情况进行介绍。
7月14日下午,会议由学部党委书记董克柱主持。王栋晗副学部长汇报《经管学部三年行动计划》修改说明,随后,学部全体教职工审议表决通过《经管学部三年行动计划》。
范周学部长布置学部下学期学部工作
范周学部长在部署学部今后工作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理顺教学和科研、重点学科和一般学科、老中青人才、教学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国内办学和国际合作、在校生和校友、教书先生到教书育人等八种关系;围绕落实学校“十三五”主要任务,学部今后三年要完成九大重点任务:启动经管学部学术文库工程,征集几大学科相关学术专著;建立教授工作室,培养“白杨学者”;尽快确定“122计划”,明确重点学科;开展人才成长计划,加强教师国内外进修培养;推动“蜂鸟”创业计划,建设创新创业工坊;打造精品学术平台,凝练学术品牌;做好内控机制建设,推进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完善学部学术治理体系;尽快出台对教学、科研、创作、行政管理等方面专项资金及管理办法;继续强化民生工程,稳步提高教师待遇。
校党委书记陈文申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本次培训大会的成果。他指出要继续探索学部改革后适合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群的管理模式,研究新兴学科的发展规律。在积极筹划并努力申办一级博士学科的过程中,一定要凝聚学部、学校和全社会资源,形成我校新的学科增长极;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群属于传统学科,因此要特别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注重师资队伍结构性变化,要夯实基础,在国内及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中传人的声音;要树立国际视野,特别是引入国际师资,要“走出去”加大发声力度,“请进来”利用现有的管理体制做好外籍教授的管理工作,还要结合实际需要,加大外籍(境外)教师的比例;继续做大做强社会服务工作。最后,希望全体老师一定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注重新知识的学习。
经管学部是学校党委结合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和学校发展实际所做出的重大改革举措。经管学部自5月18日成立以来,迅速整合经济与管理学院、商学院(原MBA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三大学院资源,加快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文化产业等五大学科特色提升。近三个月,先后举办城市设计论坛、文化经济创新论坛、京津冀非遗论坛、公共文化社会化论坛等一系列学术活动;发布《“互联网+”与文化发展研究》《文化发展学术文丛》等两套、30余册学术丛书;与校外15家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协议金额达2277万元,为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学术平台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