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学部文管专业赴西安开展夏季学期实践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649发布时间:2016-07-18

(通讯员:韩润磊)6月30日下午6点,在经管学部韩润磊老师的带领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一行二十人到达西安火车站, 2016文管专业夏季小学期教学实践活动在十三朝古都拉开了帷幕。

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根据学校教务处对夏季小学期实习实践的设计与要求,为了进一步缩短课程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文管专业与西安方面合作,由教师带队调研西安知名剧场剧团、艺术中心和文化园区。该项目主要面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及双学位的学生。一方面希望能够加强学生对演艺样式、项目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博物馆运营管理具体状况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实习实践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开阔的思路和方向。

在7月1日至5日的行程中,西安项目组通过陆续参观调研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华清宫文化园区、西安永定门城墙、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基地大唐芙蓉园、碑林博物馆、大雁塔等不同的博物馆与历史文化园区,感受了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了解文化场馆经营的具体状况。

在西安项目的行程安排中,西安项目组也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展开调研,陆续参观了百年剧社西安易俗社、大戏剧会馆、齐爱云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等地,通过观看演出、实际体验、讲座座谈等样式,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式,感受演出行业的具体演艺样式,了解演出行业的经营管理状况等。

7月2日下午,西安组来到了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的西安易俗社。

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西安秦腔剧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易俗社社长惠敏莉接待了我校师生。易俗社副书记、导演王群向大家介绍了易俗社的基本情况:易俗社始建于1912年7月1日,该社以“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以"改良社会,启迪民智"为己任,百年来先后编演了秦腔剧目800余部,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对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戏剧改良起到了示范作用。鲁迅先生曾多次前往易俗社观看,并对易俗社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亲笔题“古调独弹”四字,制成匾额一块赠给易俗社。

西安项目组观摩了易俗社的排练,领略了秦腔艺术的魅力,聆听了剧院陈老师对于演出经营管理的讲解。

7月3日,大家参观了陕西大戏剧会馆和齐爱云文化艺术发展中心。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得主,中国秦腔四大名花旦之一的齐爱云老师为大家举行了秦腔专题讲座,介绍了秦腔的发展历史以及它有别于其他戏曲的独特表演特点,还专门为西安组一行二十人做了折子戏《打神告庙》的专场演出。齐爱云还亲自示范了秦腔“唱念做打”的部分基本功,如《游西湖》慢卧鱼等,我校师生也进行了观摩学习,其中来自14级文化经纪班的赵丽同学还有幸进行了秦腔花旦的装扮,得以亲自体验做戏曲艺人的感受。当晚,西安组受邀参加陕西大戏剧会馆的开张仪式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文艺晚会,观看了一场完整的秦腔演出。戏曲名家们的精彩演出,让大家进一步领略到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加深了大家对传统舞台演剧的认识。


7月4日,国家一级导演何红星老师为西安组一行人开展了一场讲座,介绍了戏剧导表演的相关知识以及剧团演出经营管理的情况。何红星老师分享了他从“半个导演”到“一级名导”中咬牙学习的过程,结合自己的工作案例,分享了很多理论总结与实战经验,同学们也受到很大的鼓舞与启发。

7月5日,西安组顺利返京。这次的小学期在学校教务处专项经费的支持下,通过细致的行程安排,对接包括演艺经纪、文化场馆经营与管理、戏剧与曲艺经营管理等教学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学生对文化产业丰厚内容的认知,加深对演出产业管理经营的了解。在此次小学期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同学也与央视方面共同完成了小学期调研专题节目制作,同学们在采访中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想与体会。




(编辑:阎玺)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