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第41届年会在贵阳召开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16发布时间:2025-11-19

(通讯员 吴迪)11月13日—14日,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第41届年会在贵阳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主办,贵州省广播电视局协办,中国传媒大学、贵州省广播电视协会承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二级巡视员杜永明,贵州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泽红,年鉴编委、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柴剑平,年鉴编委、湖北省广播电视学会常务副会长马莉等出席会议。全国广播电视系统的年鉴编委、特约编辑、组稿人代表等50余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二级巡视员杜永明代表年鉴编委会讲话,贵州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泽红,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柴剑平致辞。

杜永明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是记载和反映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的大型工具书。40多年来,在年鉴编委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广播电视行业和中国传媒大学的智力优势,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严格把控编纂质量,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各项工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他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年鉴编纂要提高政治站位,严格按照大纲抓好供稿落实;要强化时效意识,严格按进度推进工作落实;要健全工作机制,以精品标准提升编纂质量;要重视成果运用,充分发挥年鉴的实用价值。以更高质量的年鉴成果,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孟泽红介绍了贵州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事业的发展情况。

柴剑平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坚持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严格遵循年鉴编纂规范,全面梳理行业发展关键节点,系统收录重大政策、重要事件、重点成果,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留下了宝贵文献。年鉴工作多年来得到总局、总台及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的高度信任和认可,这是中国传媒大学光荣的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柴剑平表示,面对人工智能对传媒业态、传媒学科带来的巨大变革,学校已经全面启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切实提升包括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在内的传媒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能力,加速推动面向未来的高质量传媒教育体系构建,将新时代传媒教育事业全面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中国传媒大学将一如既往全力支持年鉴编辑部把年鉴工作做得更好。

会议表彰了2024—2025年度年鉴优秀组织工作者、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锐,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承武,湖北省广播电视学会常务副会长马莉获评年鉴优秀组织工作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37家编委单位获评年鉴工作先进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王常宇等43名特约编辑获评年鉴工作先进工作者。

2024—2025年度年鉴优秀组织工作者、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领奖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副主编刘书峰编审代表年鉴编辑部作年度工作报告。他首先对2024—2025年度年鉴工作进行简要汇报,包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25》的编纂进度、通过抽检情况、供稿工作、条目化编纂改革与培训、发行工作等,指出年鉴供稿工作的不足及弥补对策。随后,重点解读了《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26》编纂大纲的修订方案。最后,结合条目化样稿对年鉴的条目化写作及供稿要求进行了详细讲解。

讨论环节,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新视听发展中心主任赵晨、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办公室副主任旷自文、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秘书长陈薇薇代表年鉴先进工作者发言。全国各编委单位代表就2026年版《编纂大纲》修订及年鉴供稿、发行等工作进行交流与讨论,并对年鉴如何创新发展提出建议。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