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旧版网页] 白杨首页 | 

最新更新

行走的思政课:青马九期学员乡村振兴专题学习纪实

分享到:
来源:新闻网    2025-10-24    作者: 浏览量:27

(通讯员 何思雨 摄影 陈雨豪 刘子熙)近日,中国传媒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九期学员在学院领导和导师潘攀的带领下,以“三讲一悟”为主线开展了乡村振兴专题学习。阿里巴巴乡村振兴特派员讲述一线“事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解析政策“学理”,思政课教师明晰青年“道理”——三重维度层层推进。这场“行走的思政课”通过基层实践、理论研学、企业参访等多元形式,引导同学们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悟得服务乡土、报效家国的“真理”,为青年以传媒之专长助力乡村振兴筑牢根基。



实践·躬行——在基层中读懂乡村

暑假,青马九期师生赴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察尔森镇开展社会实践,围绕乡村振兴主题进行一系列实地调研,提前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实践课堂。

实践团与当地政府深入座谈,走访农创中心,考察农产品品牌建设与电商推广成效;调研家禾米业“农业+文旅”融合模式,探访“半亩方田”民宿的创业实践;分赴德伯斯镇与敖力斯台嘎查,调研玉米订单农业与草地羊产业转型。除产业调研外,学员们还同步开展了教育支持、入户走访、劳动实践等多样化活动,倾听农牧民真实心声。

这段经历不仅让学员们对乡村振兴有了具象的认知,更激发了理论层面的深层思考,为后续的专题学习奠定了扎实基础,形成了“从实践中来,到理论中去”的良性循环。



深读·思辨——在理论溯源中构建认知图谱

专题学习以扎实的理论准备开篇。在导师潘攀的指导下,学员以五个读书小组为单位,系统研读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及2025年最新出台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标志性政策文献,并拓展阅读了《破局乡村振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11个思考》等权威专著。通过对乡村振兴政策演进脉络的梳理与核心内涵的把握,学员们逐步建立起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性认知,深刻理解了其时代意义与实践要求。

9月下旬,读书分享会将理论学习推向高潮。五个读书小组分别围绕“战略思想与政策演进”“‘千万工程’经验与模式解析”“乡村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文化赋能与乡村价值创新”以及“乡村治理与青年使命”五大主题展开汇报。思想在交流中碰撞,乡村振兴的立体图景在分享中愈发清晰。

随后,学员们分享了暑期赴察尔森开展社会实践的鲜活记忆。

潘攀以《从“千万工程”到“阿里特派员”:乡村振兴关键靠什么?》为题,为学员们带来一场系统深入的专题授课。这场授课逻辑严密、案例生动,将政策文本、地方实践与青年责任紧密相连,为学员们构建起理解乡村振兴的完整认知框架,也为后续的企业参访奠定了学理基础。



行走·问道——在实践浸润中感悟时代脉搏

在中国传媒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晓丽、教学副院长须大为和导师潘攀的带领下,青马师生一行走进阿里巴巴北京朝阳科技园,开展了“乡村振兴的青年责任与传媒力量”沉浸式实践研学。

活动伊始,师生们参观了阿里巴巴数字党建馆。从实时滚动的电商数据大屏,到乡村振兴展厅生动的实践案例,学员们直观感受到数字技术对乡村发展生态的重塑,深化了对乡村振兴实践的具象认知。




一讲“事理”:聆听一线的泥土之声

参观环节结束后,阿里巴巴社会责任资深专家、浙江省开化县乡村振兴特派员刘琳线上连线,以“从板栗格格到地瓜公主”的实践历程,讲述了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故事。

她介绍,阿里巴巴2017年成立脱贫基金,2021年升级为乡村振兴基金,期间共派驻35位特派员深入县域、年均扎根超300天,成为连接技术与乡土的重要桥梁。

刘琳的讲述让学员们看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技术赋能、产业升级,更离不开机制创新与人的激活。这些来自田野的实践智慧,正是乡村振兴中最真实、最动人的“事理”。



二讲“学理”:洞察治理的深层逻辑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连宏萍教授以《乡村振兴与企业责任》为主题,为学员们构建了一套理解乡村振兴的系统性认知框架。

她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梳理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乡村振兴政策的演进脉络,揭示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战略深化逻辑,进一步提出“企业创造共享价值”的核心理念,阐释企业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并寄语青年学子树立“义利兼顾”的新商业价值观,培养接地气的沟通能力与解决真问题的创新能力,在未来成长为引领变革的中坚力量。



三讲“道理”:筑牢思想的行动根基

活动尾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晓丽作总结发言。她表示,本次“行走的思政课”通过“三讲一悟”的立体化教学设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她勉励同学们将所见所闻转化为讲好中国乡村故事的自觉行动,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个人价值,筑牢将青春理想融入国家事业的“道理”。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中国传媒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点授牌仪式,王晓丽代表学校向阿里巴巴集团颁发证书。此次校企合作,为共建思政育人平台迈出实质性一步,也为青年学子参与乡村振兴拓展了制度化、常态化的实践场域。



四悟“真理”:青年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刘琳老师的讲述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要把乡村振兴的使命与青年力量共同谱写在中国大地上。”实践研学活动引发了同学们的深刻共鸣,有人感受到“青马担当”的时代召唤,也有人体会到“数字赋能之智”与“扎根乡土之实”的辩证统一。

从抽象认知到情感认同,从理论思考到行动自觉,同学们在行走中感受时代脉搏,在对话中明晰责任。他们悟得了将传媒专业与国家战略相结合的深层“真理”,坚定了用镜头记录乡村变迁、用创意激活乡土文化、用传播连接城乡发展的青春志向。

此次乡村振兴专题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实现了从“认知”到“认同”的深刻转变。未来,中传青马学子将以传媒人视角,用笔尖、镜头、创意记录乡村振兴进程,在这场充满希望的田野实践中,交出一份饱含青春热忱的传媒答卷。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