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谈解读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

2017-03-16 │ 浏览次数:3674


[吴岩]: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从世界高等教育的范畴来看,学生就业创业都是小众,这不是中国的高等教育问题,全世界自己创业的学生比例都是很小的,中国在这个方面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中国在大力推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个短板问题。从研究生来看,研究生教育在中国这几年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两个数据,我们现在的这些年培养的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已经超过了50多万人,硕士研究生500万人,这么多年我们培养。培养的这500多万的研究生里面,近五年、十年培养的学生占绝大多数,我们的数量非常大了。在世界上也是一个很大的数量。可以说,我有一个观点,数量也是质量。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数量,谈质量没有意义。但是,也不可否认,我们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加以高度重视的,我们的弱点、不足。比如,研究生的选题工作。我自己也是博士生导师,我也在带学生,我也知道研究生培养的弱点。研究生培养的选题,我们现在有开拓性的、原创性的选题比较少,很多的选题是大题小作,题选得很大、很宏伟,但是一看内容很空,也不能说问题不是问题,问题很大,但是看到内容,会让你有些许的失望。这是从选题方面,我们的选题的开创性、开拓性、原创性不够。第二个,选题有的很大,但是内容做起来不扎实。

[吴岩]:再比如,在研究生培养质量制约的问题里面,学校的投入、导师的投入、研究生本人的投入,坦率地说,应该说是不足、不够。不仅是物质上的投入,包括精力的投入,包括他们倾心的投入,20年前我在读博士的时候,那个时候研究生培养,老师全力以赴,学生全力以赴,我们培养的质量是经得起检验的,我们现在高等教育发展了,研究生教育扩大了,在这个方面,我们应该继承优良传统,改正我们现在投入不足,时间投入不足、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包括我们对学生人才培养里面要舍得真金白银的投入,要舍得时间的投入,要舍得精力的投入。

[主持人]:谢谢吴主任给我们分析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有待提高这样一个事实支撑,让我明白了其中一些原委。我们在报告当中还看到这样一个评价,就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体量的介绍是很多,但是对软实力国际竞争力的东西介绍的不多,这是不是就是说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但是离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

[吴岩]:中国高等教育经过了新中国以来的变化,我有三个数据,我们刚开始建国的时候,1949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0.26%,1978年,到了改革开放元年,我们的毛入学率就达到了1%多,去年我们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40%,这是什么概念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增长了150多倍,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绝对量,我们现在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已经接近于3700万人,已经远远地把美国甩在后面,我们从体量规模上来说,我们当之无愧的是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做大了,我们还需要在做大的基础上做强,这正是你刚才讲的问题。我们要从建设高等教育大国这个历史使命,开始迈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这样的一个历史征程。应该说这个征程里面,蛮艰辛、蛮艰难,但也是一个非常伟大、非常神圣、非常了不起的变化。

[吴岩]:从我自己的从业经验来看,我们在这个方面,迈的步伐、策略是扎实的、坚定的、有效的。从现在来看,我们高等教育建设体量很大,我们讲的软实力就是质量,就是它的内涵建设,我们的软实力也是非常可圈可点的。我在发布的时候讲过我们的成就里面,比如,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客观讲,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开始迈入了世界一流的行列,我们无论从标准、组织、整个制度的安排来看,我们开始在世界上不输于发达国家,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有特色。这是我们的软实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包括我刚才讲的我们的标准已经开始走向国际。

[吴岩]:第二,很多高水平大学,他们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们在科技成果方面,他们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他们在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方面,在国际上也应该是响当当的,而且,在若干个这方面的排名方面,我们的表现是骄人的。比如说,2015年美国News的排行榜中,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第一次超过了MIP,变成了世界排名第一。2016年QS排名,中国很多大学榜上有名,前十名的学校,中国就有好几所学校,我们表现非常好的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技术大学,都在这个上面有了一个非常骄人的成绩。但是,这是点和线的问题,整个面上来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还存在着短板和不足,这是我们必须警醒、必须认识到的,我们现在要精准发力的就是整体提高中国高等学校的质量,而不是某几个点上点上开花,我们就会洋洋得意。而整个的质量提升需要我们有标准、有手段、有方法、有技术,来保障。我们现在用的这样的标准、这样的技术、这样的方法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开始在提升质量这条路上进入了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