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胡正荣校长在中传电视台高清演播室接受了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的采访,此次采访为《教育面对面》栏目对话“双一流”高校校长直播访谈的首期专访。北京电台、凤凰网、中国网、北京时间、今日头条等平台对此次采访进行了网络视频直播。现将专访文字摘要整理如下:
记者:作为老“中传”人,如果让您用一个词语形容总结自己的母校,您会用哪个词?为什么?
胡正荣校长:这个问题还是挺难回答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每个人的看法也都是很丰富的。对于我的母校,不管是叫北京广播学院,还是叫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我想说的话应该是:这是让你非常热爱的一个地方。你会对她不离不弃。从1982年我考入学校,到1986年毕业留校工作,再到现在担任校长,我一直都没有离开过这里,因为我真的觉得这个地方非常让人留恋,非常值得为她去奋斗。
记者:中国传媒大学让您最为骄傲和自豪的是什么?
胡正荣校长:特别让我自豪的,就是我们的学生,也是我们的老师。因为学生正是老师教出来的。每当我看到我们的毕业生——不论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毕业生,还是原来北京广播学院的毕业生——活跃在全国的广电行业和媒体行业的所有平台上,都感觉特别自豪。当我看到我们的毕业生站在南极、北极作现场报道,在2003年SARS隔离病房那样非常危险的场所里面作采访,看到我们的学生上山下海去拍摄纪录片,也看到我们的学生出现在屏幕上担任主持人和播音员,当然还有更多的毕业生在幕后辛勤的工作着,总之,每当看到我们的毕业生在为国家传媒事业发展服务的时候,我都非常非常地欣慰。学生,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他们背后的老师是更可爱的人。没有老师的奉献,你很难想象有这么杰出的校友,这么杰出的毕业生,活跃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传媒舞台上。
记者:如果把中传比喻成一艘航船,航船的彼岸在哪里?
胡正荣校长:中央这次提出要建设“双一流”,已经把目标确定得非常清晰了。中国传媒大学未来的彼岸其实就是八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首先,要形成中国传媒大学有中国特色、有自身特色的一套传媒教育体系,其次,这个教育体系又必须达到世界一流,得到世界认可,甚至能在世界上起到相当大的引领作用。简单来说,就是这八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如果做到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未来发展就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境界。
记者:“十九大”报告涉及到的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内容有很多,您作为一所传媒特色高校的校长,报告中哪部分是您最关注的?
胡正荣校长: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这一部分。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最留心、最留意,也是最让我兴奋的。因为这一部分把中国传媒大学涉足的学科都涵盖进去了。从大的方面讲,中国传媒大学就是一所服务国家文化建设、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促进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高校。尽管我们起步是在广电行业,但实际上,现在我们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已经面向国家的文化和传媒行业所有领域提供。在这部分里面,提到的很多关键点都让我印象深刻、倍加振奋,比如说传播技术手段创新,比如说讲好中国故事,比如说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等。当听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很兴奋,党和国家把文化建设作为未来长期发展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把实现路径设计得非常清晰,这对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此外,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一部分,首当其冲的就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其中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划,“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也正好为中国传媒大学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提供了指引,那就是要增强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不能再靠扩招、盖楼来建设,更重要的是要靠内涵发展来建设。内涵建设,首先是师资队伍建设,要有好的师资,才能让优秀的学生愿意报考这所学校,这是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是学科建设,包括学科专业的总体实力,包括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包括社会服务的能力、国际化的程度等等。这些都是开展内涵建设时,需要下大力气去提升的。
记者: 2017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请问这两个学科有哪些中传独具的优势和特色?
胡正荣校长:这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中,新闻传播学有两所学校入选,戏剧与影视学有三所学校入选。中国传媒大学这两个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综合”,我们的综合性是很强的。就拿新闻传播学来说,传统上它是起步于广电的,因为最早学校就叫北京广播学院。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特别是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整个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传播学已经不仅仅服务于广电,它还服务于纸媒、服务于出版、服务于新媒体。从广播电视延伸到电子媒体,范围扩大了;再从电子媒体延伸到视听新媒体,范围更广了。所以,我校的新闻传播学具有综合性,跟很多大学相比,占据很强的优势。
戏剧与影视学也是一样。在中国传媒大学,它的起步是从电视艺术开始的,但是,后来电视艺术扩展为视觉媒体艺术,一直扩展到影视行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也包括了戏剧和戏曲。可能有的人还不了解,对戏曲、戏剧的研究,我们学校的实力也是非常强的。与兄弟学校相比,有的学校偏重于电影,有的学校偏重于戏剧,但是把戏剧和影视放到一起来建设,我们学校的综合实力是最强的。整个学科覆盖的所有领域,我们都有研究,并且实力都很强,这个综合性也是中传的独特优势。
第二是“交叉”。我们的新闻传播学,它不光涉及新闻传播,还跟理工科产生了交叉效应。这几年大家经常听到大数据舆情、智能媒体,这就是新闻传播学与大数据学科交叉发展的例证。我们的戏剧与影视学也是这样。我们的动画专业实力很强,有全国第一家开办的动画专业,第一家开办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第一家开办的游戏设计艺术和技术专业,这些专业如果没有交叉、没有融合,是没法发展的。它一方面是艺术,另一方面也要靠技术,所以要两条腿走路,两翼推进。我们学校的理工科学科专业也有很好的基础,在广播电视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上有着多年的积累,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记者:很多人熟悉中国传媒大学,是通过活跃在媒体一线的那些名嘴。为什么这一次入选一流建设的学科没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胡正荣校长:您提到的这个问题,反映出社会上对学科建设还不了解,我在这里做一些解释。的确,很多人提起中国传媒大学(和以前的北京广播学院),第一印象就是名播音员、名主持人,因为他们直接跟我们广大观众见面,吸引了最多目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确是学校的王牌专业之一,非常引人瞩目。但是,它在学科体系当中,属于二级学科,属于戏剧与影视学这个一级学科。而戏剧与影视学是我校两个要建设的一级学科之一,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在戏剧影视学下面的二级学科,实际上它也是被纳入到双一流学科建设体系当中去的。
国家之所以把一所大学的某些学科列为一流学科来开展建设,是基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就是教育部2013年对全国高校进行的一次学科评估。中国传媒大学在这次学科评估中,有两个一级学科被评为全国第一,一个是新闻传播学,另一个是戏剧与影视学。基于这两个排名第一的结果,我校这两个学科就进入了这次双一流建设当中,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
记者:胡校长是新媒介研究的专家,学校未来在“新闻传播学”的建设上,是否会偏重于新媒介方向建设学科和培养人才?您所期望的报考“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水平?
胡正荣校长:我本人最近研究的主要是媒体融合、新媒体等领域。但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说,新媒体不是唯一选择。习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有12个字讲得特别精当,这12个字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觉得可以用这12个字来阐释我们的学科体系,一套学科体系的形成同样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拿新闻传播学来说,是不是在这个学科里面,新媒体就应该构成唯一的领域?不是。你不能忘记“本来”,也就是传统媒体。中国传媒大学的“本来”就是广播和电视,广播电视的研究并没有说已经走到尽头了。我们有2000多家电视台,还有将近2000家电台,仍然是需要人才的,虽然媒体融合要求更多新媒体人才,但一些常态业务是打通的。任何知识的积累都有一个长期沉淀的过程,未来新媒体学科发展也离不开之前传统媒体研究积淀的概念、理论和成果。所以,“不忘本来”就提醒我们,原来的学科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是要“吸收外来”。“吸收外来”这个“外来”,我从两个方面来阐释。一是吸收国际上的“外来”内容。要把国际上这个学科中最新的也是最前沿的、最经典的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借鉴过来。二是吸收行业的“外来”内容。就拿广播电视来说,现在发展的速度也非常快,使得学界和业界不能完全对接。现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到学校招收毕业生的时候,经常要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编辑和记者,而是要懂得新媒体的毕业生。可是新媒体机构、互联网企业来学校招人的时候,很有意思的是,他们反而不说我要什么新媒体专业的,他们要的是会做音频节目、视频节目的人。这恰恰就是我们的新闻专业、编导专业、摄影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业界需求非常复杂,变化也很快,所以,我们还要吸收“外来”。
最后一个,还要“面向未来”。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现在可以做一个预判。可以说,未来需要交叉型复合型的人才,除了新闻传播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还要懂大数据,可能还得懂一点编程、可视化或者网页设计。现在数据新闻、大数据分析兴盛,那么就要懂得数据科学,懂得算法,还要做用户分析,还要会做用户推荐。所以,根据对未来的这种研判,新闻传播学就必须要跟别的学科交叉形成新的增长点或者说新的专业方向,然后去培养人才。所以就拿新闻传播学来说,应该是“本来”“外来”和“未来”三者的统一。
至于我们对新生的要求,需要做一些具体的分析,因为每一届新生都不一样,现在在校生基本上是90后、95后,实际上今年已经有00后了。00后是典型的网络原住民,习总书记也这样说过。所以对他们这代人的期许,不是新媒体的能力强弱,我反而觉得对这一代人的期许是综合素质与基本素质的高低。比方说创造力,比方说深度思维;比方说社会责任感,比方说道德意识。例如,我们会更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有的人可能个人能力特强,但是总是不能跟人合作。可是,在互联网时代,不跨界、不合作,是没法生存的。所以我们要招的新生,可能更关注的是潜在的团队精神、潜在的创新能力、潜在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不是说只会玩技术,其他什么一概不管,这样的话,即使再高精尖,技能技巧技术再高,可能都是没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