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您刚才提到了一个专业叫“数据新闻”,是把工科和文科融合在一起,这类新兴的学科本身是不是也代表未来专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胡正荣校长:应该说是方向之一。几年前,我要求学校的新闻学院做一点尝试。当时,在海外已经有data journalism这个概念了。当时做这个方向,我们也是“两眼一抹黑”,不清楚这个东西该怎么办,所以就要探索。后来就把两部分老师组合到一起,一部分老师懂数据,一部分老师懂新闻。把这两个模块的知识,在早期提供给学生。这部分学生通过训练,就既有数据意识,又有新闻意识,把两者的手段和技术服务于最新的新闻的呈现平台,就是数据化的、可视化的新闻呈现平台,就不仅适应,还引领了新的新闻实践。通过这几年的实验来看,很成功。我们第一届学生是从大三开始招的,是在校的二年级学生从大三开始进入到这个班学习。结果到了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这个班的学生全都被用人单位预订了。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要大力去培养什么样的人。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一个实验。前两年是个实验,这个实验被证明是可行的,而且被证明是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媒体事业发展需要的。所以我们现在就大力在推进这种办学思路。比方说,我们有的专业开办了大数据方向,有的专业开办了涉及游戏的方向。
我们今年开设的最新专业,叫数字娱乐方向,在媒体上被炒作过一阵。大家通常把它理解成“电竞”。此前,很多人误以为我们培养玩电竞的人,其实不是,我们培养的是设计电竞产品的学生。这个不仅需要高精尖创意思维,还要能够对电竞行业和产业做市场分析、做趋势研判,这是需要管理能力的。我们开设这个专业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不是简单培养打电竞的人。当然打电竞打得好也有自己的前途,但是在中国传媒大学,这个方向实际上是培养有创意、懂技术、会管理的精英人才。这方面人才特别稀缺。目前看来,电竞选手不缺,缺的是电竞产品,缺的是电竞整个行业的产业规划、行业评估,以及产业管理。
记者:“戏剧与影视学”作为学校文化传播的一个前沿学科,未来将如何建设和发展?同时,对于人才培养有什么新的要求呢?
胡正荣校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戏剧与影视学的人才需求总量,比新闻传播学来说不会少,甚至可能会更多。戏剧与影视学的服务面向是整个文化行业。尽管我们叫它戏剧与影视学,但实际上它覆盖的领域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戏剧、戏曲,包括一般的文艺、网络文艺,也包括大家熟悉的网络文学,还包括电影电视,还包括更广义的视觉传播。所谓的视觉传播,就是同学们都知道的微视频、短视频、网综、网剧,在互联网上很热门,这些都是属于这个大的学科范围内的。
十九大报告里面提到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因此,这个学科的建设对我们学校来说,任务非常重,压力也非常大。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竞争对手很强。我们有国内的竞争对手,我们也有国际的竞争对手。比如,一说到电影,都会提到南加大电影学院、纽约电影学院;一说到戏剧,都知道中央戏剧学院的戏剧学专业很强。所以,国际国内的同类高校的竞争很激烈。第二,行业变化太快了。比如说,过去的戏剧影视作品基本都是在舞台上、银幕上、电视屏幕上呈现,而现在综艺的首要阵地是在网络上。我最近看到一个微信文章说,综艺首播都上网了,而不上台了。先网后台,这是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所以说,行业的发展变化非常快。第三,国家给的任务非常重,国家对文化建设、艺术发展非常重视。所以这个学科的建设任务非常重,我们在一流学科建设当中,给这个学科压了很重的担子,要在六大领域开展创新。比方说中国特色的戏剧影视学、艺术和技术的交叉融合、数字技术和艺术的呈现等领域。到底怎样去呈现现在的艺术?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体验,是交互,甚至是全息影像。这些变化非常快,就给我们的这个学科的压力特别大。今天上午正好学校在给艺术学部开会,落实“双一流”建设下一步到底怎么去建设的问题,大家重点讨论了这个话题。这六大领域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给出了明确的奋斗方向,所以这一部分实际上担子更重。
记者:戏剧与影视学,尤其需要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不是靠教育就能培养出来的。对这一部分人才素质的要求,您认为是什么?
胡正荣校长: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创造。我们国家的一个基本战略就是创新驱动战略。国家的发展不能再靠外延扩张。现在中国进入信息时代,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如果再按过去的发展模式走下去肯定不行。对我们这个学科来说,更多关注的也是创新创造能力。一是教师的创新创造能力;二是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要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在入学考核时,就要看这个学生的创造潜质怎么样,有没有勇气和潜力,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既成的东西,敢于挑战已经习以为常的做法。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需要打破常规、天马行空的。
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创新。具体来讲,戏剧与影视学整个学科体系需要创新。第一,学科结构是要创新的。原来的划分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现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艺也急需开展研究,它的内容、样式、风格、业态都是要研究的。网络文艺和网络艺术这一部分,过去没有,所以就得拓展创新。第二,专业结构也要调整。中国传媒大学在与时俱进这一点上,一直走在国内的前沿。戏剧与影视学有很多专业都是全国首创。比方说数字媒体艺术、游戏设计艺术与技术,还有更早的动漫专业等,都是国内最前沿的。包括刚刚提到的,今年新开办的一个专业,原来叫电子竞技,后来我不主张这么叫,因为电子竞技太窄了,那么我们管它叫数字娱乐或数字创意。中央出台了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数字创意产业是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涵盖非常广,涉及到各种技术平台和产业领域,为了适应国家战略、未来趋势,我们的学科结构就得调整,专业结构就得调整。
记者:中国传媒大学经过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构建起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重点,文、工、艺、管、经、法、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小综合”体系。未来将如何实现一流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胡正荣校长:这个问题非常好!这次一流学科建设,各个大学基本上都在采取的思路是,建设学科群。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当今时代,学科已经不是按工业时代的概念来发展了。现阶段我们学科划分的体系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工业时代把人类的所有工种、人类的涉及领域细分化,研究也由此展开,所以现行的学科体系是适应工业时代的产物。可是,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信息时代的很多技术、很多业态、很多发展,不是单一学科能解决的。所以,新的思路是“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既有学科为导向”。任何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都会涉及到多个学科,所以,各个大学在开展双一流建设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建设学科群,这反映了学科交叉越来越重要的必然趋势。
第二个原因,双一流各个大学都在做学科群建设,是因为只有优势学科相互借鉴、相互借力,才能把学科做大做强。中国传媒大学下一步的“双一流”建设当中,也会鼓励交叉和融合。上周在给新闻传播学部开会,今天上午又刚给艺术学部开会,都是“双一流”的学科建设会,我们就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就是鼓励艺术学部和新闻传播学部,一定要跟我们学校其他相关学部院,在学科上做好交叉发展,这样才能发现新的增长点,学科的进步也才有更多新的生命力。所以交叉、融合肯定是未来的方向。
记者: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双一流学科”如何与同类世界一流学科接轨,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前提下走出去,未来在学科的国际化层面将有怎样的举措?
胡正荣校长:谈到国际化,我特别想纠正一个观念,就是“我们要去跟世界接轨”的观念。所谓的“接轨”,就是西方有一个现成的轨道,我们要去对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正是不自信的表现。我非常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要增强“四个自信”,就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在十九大报告中,有一个部分专门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我们中国的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由此建立起教育自信。中国高等教育是有充分资格来自信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的教育在很多学科已经摆脱了中下游,有些学科已经处于世界前沿,所以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不能说,世界规则任由别人制定,我们只是跟着玩。现在,某些学科,中国大学已经成为学科的引领者和规则的制定者。我们走向世界,把中国故事讲出去,让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首先要有充分的自信,所以我不倾向于“接轨”这个词。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国要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高等教育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一套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为世界作出贡献。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像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传媒人才是这么培养的,这跟美国、英国、德国是有区别的,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就可以从中得到借鉴。
回归到刚刚的问题上,我们要跟世界对话,要在世界上发言,在世界上要形成一个学科的建构者和标准的制定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对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科国际化是有自信的。第一,这两个学科,特别是新闻传播学科,国际化方面在国内的同类高校里走得是最早的、最快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新闻传播学科有四个全英文授课的学位项目,国际化程度已是相当高了。我们留学生招生情况良好,目前留学生的绝对数量比不上规模大、专业更偏语言类的高校,但留学生国别不少,最高的时候有113个国家,目前有92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我们学校留学,是非常多样化的。我们覆盖的是整个世界。不仅是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也在建设全英文授课项目,国际化程度在逐步提升。
还有一个方面也值得一提,那就是外语类专业,尤其是小语种。我在这里也相当于做一个广告。中国传媒大学起步的时候有三个系:无线电系、外语系和新闻系。外语系在20世纪60年代是全国高校开设外语语种最多的学校,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有30种以上的外语语种,服务国家的外宣,也就是为当时的国际台培养和输送人才。其中很多语种都是传媒大学首创的,比如说葡萄牙语,就是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家开办的外语专业。普什图语、斯瓦西里语、尼泊尔语、孟加拉语,还有很多语种专业都是传媒大学首先开办或独家开办的。现在有19个小语种在招生,像尼泊尔语、孟加拉语到现在都是全国独家。这些小语种专业意味着我们在呼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时候具有优势。所以,我们有这个自信,用多语种、向多国别,把中国故事讲出去。今后,我们会在国际化的既有基础上、多语种的基础上加大国际化力度,希望我们的老师能更多地在国际舞台上出现,在国际刊物发表、在国际会议发言,去阐述中国的经验、中国的故事、中国的理论、中国的道路。我们也鼓励学生去交换、去留学,也欢迎留学生进来,希望这种交流越来越广泛。
记者:胡校长您如何寄语在校生与考生?
胡正荣校长:对在校生的寄语,我特别想说的就四个字——顶天立地。希望我们的同学能胸怀国家,眼望世界,把自己的标准定高,目标做大。英文中有一个说法叫think big。想问题要想大一点,不要想得太琐碎太窄,就眼前的这点事儿;英文中还有一个表述叫aim high,这个用我们国内的话来讲叫“目标高远”,实际上中国老祖先早就有这种表述,就是要有“青云之志”,我也经常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希望我们的在校生在设定人生目标时,跟国家命运联系到一起,跟行业发展联系到一起,这叫顶天。立地是什么呢,就是从我自己做起,从学校学的这个专业实际做起,找这个结合点,你的这个专业和自身的兴趣爱好跟国家战略、跟未来的行业发展有什么关联,我就在这个方面去发展。对在校生我就提这么四个字。
对未来报考中传的学生来说,我想讲两句话。第一句话,我们的中学生一定要对未来世界有判断。未来世界最热的领域就是文化传媒。这可能有点“王婆卖瓜”,但是有道理的。实体经济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肯定不能丢弃,但当实体经济进入到某个阶段,当中国进入到发达国家或者发达国家前列的时候,那意味着人们需要消费更多的文化和精神产品。中国现在不缺钱,缺的是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在世界上真正屹立于民族之林,那不是靠钱能堆起来的。哪怕GDP成为世界第一,如果文化不发达,也未必是世界领先的国家。所以我鼓励中学生要有志于中国文化进步、文化发展,投身在这个代表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文化和传媒领域里来。
第二句话,我们张开双臂,欢迎学生报考中国传媒大学,来学习代表着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专业和学科。我的建议是,首先立德,即培育良好的理想与品德;其次树人,要培育优秀的人格和综合素质;最后才是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期待着你们的到来!
(编辑:王丹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