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校师生
  • 融合门户
  • 校外VPN
  • 校园邮箱
  • OA办公平台
  • 校外用户
  • 考生
  • 校友
  • 访客
  • 应聘者
  •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党委副书记
      • 纪委书记
      • 副校长
      • 校长助理
      • 党委常委
    • 学校章程
    • 信息公开
    • 数据中传
      • 汇总标题
      • 汇总大图
      • 数据汇总
  • 中传新闻
  • 学院部门
    • 党群职能部门
    • 行政职能部门
    • 直(附)属单位
    • 教学科研单位
  • 校园生活
    • 信息化服务
    • 设备仪器场馆预约
    • 后勤服务
    • 电话黄页
    • 校历
    • 校医院
    • 心港湾
    • 图书馆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建设
      • 教学成果奖
      • 课程教学
      • 实践教育
      • 教学名师
      • 通识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管理服务
      • 规章制度
      • 电子成绩单
      •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 学生选课
    • 师资队伍
    • 学历继续教育
    • 国际传媒教育
    •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 MBA人才培养
    • 培训教育
    • 白杨课堂
  • 科学研究
    • 科研学术简介
    • 学术委员会
    • 科研机构
      • 国家级科研机构
      • 省部级科研机构
      • 其他高级别科研机构
      • 校级科研战略机构
      • 校级科研协作机构
      • 校级科研创新机构
      • 院级科研机构
    • 学术期刊
    • 科学研究处
    • 科研学术
  • 招生就业
    • 本科招生
    • 研究生招生
    • 培训教育招生
    • 学历继续教育招生
    •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招生
    • 国际预科招生
    • 国际学生招生
    • MBA招生
    • MPA招生
    • 职业教育国际(预科)招生
    •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国内合作
    • 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
    • 教育发展中心
    • 教育服务中心

中传要闻1

首页  中传要闻1
  • 中传新闻
  • 中传要闻
  • 2020-12-23
    我校共建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2020年理事会成功举行
    (通讯员 孙玉红 摄影 刘通)12月21日,北京时间下午4点,贝尔格莱德时间上午9点,我校共建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2020年理事会在线举行。贝尔格莱德大学校长伊万卡、孔子学院塞方院长普西奇出席,伊万卡校长担任了会议主持。我校人文学院院长张晶、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陈小申代表中方理事会出席。伊万卡校长首先致辞,她表示很遗憾今年未能在贝尔格莱德见面,希望远在中国的合作伙伴都能够保持健康。她指出,两校合作多年,取得诸多成绩,希望在将来,除在孔子学院语言文化交流合作以外,还能够开展其他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希望疫情尽快过去,明年能来北京参加理事会。随后,普西奇院长作了本年度工作总结、财务报告及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报告。普西奇院长表示,今年计划很多,因特殊状况一些活动未能实现,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孔子学院仍然完成了诸多教学任务。全年开课38个班次、共计830名学员。孔子学院还举办了11场HSK考试,举办文化讲座、电影周、图片展等文化活动20余次,此外还有中塞语言对比等项目研究等。普西奇院长表示,不管明年疫情是否有好转,都要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
  • 2020-12-23
    我校法律诊所和诊所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法律诊所及教师称号
    (通讯员 周凯)12月13日,在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中国诊所式法律教育20周年庆典暨教育、服务与法治国际论坛上,我校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法律诊所荣获全国优秀法律诊所称号,全国仅有18所高校获此奖项,法律系周凯副教授获得全国优秀法律诊所教师。法律诊所(Legal clinic)是法学教育借鉴了医学院培养学生临床实习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法学专业实践环节课程,法律诊所以培养有情怀、有公益心、有社会责任感的法治人才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技能和法律职业伦理,为真实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2000年法律诊所首次被引入中国,2006年法律诊所课程正式纳入我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15年来,法律诊所在周凯、张鸿霞、杨孝怀组成的教师团队的带领下,结合我校实际,一方面深耕诊所课堂教学,探索诊所教学规律,从案例遴选、教学方法选取、教学内容标准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锻炼了诊所学生的法律实务技能和法律职业伦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为校内师生、校外公众撰写法律文书、法律咨询、出庭代理案件或仲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截止2020年底,法律诊所已培养学生320余人。(编辑:阎玺
  • 2020-12-22
    段鹏副校长参加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党支部活动
    (通讯员 卢思冰)12月21日,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党支部举行了主题为“对标全会重大部署,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段鹏副校长来到支部参加活动,对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了宣讲与阐释,并与支部党员一起进行了深入研讨。活动由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党支部书记王静冬主持。本次活动以“贯通学、对比学、找差距”为主线,通过“专题党课+学习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专题党课环节,段鹏副校长以“用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导我们的工作”为题,指导全体党员在贯通联系中领会全会精神的丰富内涵,并通过历史对比强调全会提出的新形势、新任务,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为支部党员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党课。随后,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及《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两个文件,支部全体成员对标五中全会部署,对如何把握新阶段,认识新形势,聚焦高质量主题,深挖“立德树人”内涵,吃透教育评价改革与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本研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与督导工作实际,把握工作要领等方面开展深入研讨。会上,段鹏副校长对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党支部深入学习、结合实际工作研讨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主题党日活动内容
  • 2020-12-22
    喜讯:校传媒博物馆成功晋级“国家二级博物馆”
    (通讯员 陈继东)12月21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结果,校传媒博物馆被评定——国家二级博物馆。这是继传媒博物馆2018年被评定国家三级博物馆后,时隔两年,通过对标国家级博物馆发展和建设标准,提升“展览、收藏、服务、研究和管理”等业务水平,实现成功晋级,再次获得了全国博物馆界国家级荣誉。2020年7月16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关于开展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传媒博物馆接到通知后,按照新颁布的《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评分细则计分表》(文物博发〔2020〕2号)等相关要求,迅速投入到国家博物馆的申报工作,从“评估准备、材料申报、书面审查、现场评估、数据比对、综合评定”六个方面积极准备,申报材料获得文博行业专家认可。最终传媒博物馆通过定级评估,被列入第四批公布《国家二级博物馆》名录。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是贯彻全国高质量发展要求,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推动博物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自2008年以来,国家文物局先后组织四轮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本次评估总数达到1224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比例达22.1
  • 2020-12-22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赴人文学院“名师大讲堂”讲学
    (通讯员 乐琦 甘煜婷 摄影 王庆福)12月17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研究员应邀赴中人文学院“人文名师大讲堂”讲学。刘跃进所长以“《春秋》‘大一统’观与秦汉文人思想及创作”为题,为人文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张晶主持,人文学院文学系主任董希平、副主任王永、学院师生代表聆听了讲座。讲座伊始,张晶院长代表人文学院对刘跃进所长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具体介绍了刘跃进所长在文献学和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刘跃进所长以“大一统”话题的由来为线索展开讲座,他指出,在中华民族走向一统的进程中,《春秋》“大一统”观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和深刻的历史内涵,体现出秦汉社会对于国家繁荣的强烈渴望和对民族统一的坚强意志,并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逐渐成为我们共有的核心价值观。接着,刘跃进所长分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一是追溯《春秋》“大一统”观的思想渊源;二是考察《春秋》“大一统”观的历史内涵;三是分析《春秋》“大一统”观的政治诉求,指出《春秋》“大一统”的核心要义是尊王攘夷,故以王法正天下;四是纵论《春秋》“大一统”观的文化呈现,
  • 2020-12-21
    党委宣传部被评为2020年《中国教育报》教育新闻宣传先进单位
    (通讯员 孙靖)在2020年中国教育报刊社首次开展的年终新闻宣传工作总结评选中,我校党委宣传部被授予2020年度“教育新闻宣传先进单位”称号。近日,中国教育报北京记者站组织部分区县和高校宣传工作代表举行北京优秀宣传单位、优秀通讯员颁奖仪式暨交流会,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处级组织员、宣传报道通讯员孙靖代表我校参会领奖。交流会由中教报北京记者站施剑松站长主持,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蔡继乐、北京教育新闻中心主任于海参加大会并颁奖。孙靖老师在交流发言中向与会者介绍了我校近年来与中国教育报在重点报道宣传方面的成功合作经验。近年来,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形势与政策课、“双师思政实验课”教学改革创新中做出了一些特色工作,具有一定的宣传推广价值,也受到了媒体的关注。2018年11月,中国教育报以《思政课上,国计民生受欢迎——中国传媒大学创新“形势与政策”课,让教师对接专家和学生》为题专题报道了我校“形势与政策”课创新举措,报道也被多家媒体转载。2020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以《“双师教学”:重兵突击关键课堂——中国传媒大学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同上一门课》为题专题报道我校“双师思政实验
  • 2020-12-21
    我校国际学生参加第二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获得佳绩
    (通讯员 乐琦 刘梦华)近日,我校人文学院汉语教育中心组织国际学生参加第二届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获得佳绩。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是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的一场面向社会各界人士的比赛。通过诵读、讲解、书写、篆刻等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传承优秀文化、抒发家国情怀、弘扬中国精神。本届大赛主题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礼赞伟大时代精神”。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中心组织国际学生提交了优秀的朗诵作品。其中,语言进修生丽娜(俄罗斯)和2019级本科生翟乐一(也门)入围第二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翟乐一获优秀奖。丽娜的作品为《在山的那边》,指导教师为蒋成峰副教授。这首诗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海”是理想,“群山”是无穷无尽的困难险阻。“跃山逐海”的奋斗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而崎岖的,但只要百折不屈、砥砺前行,终将到达“海”的那边。翟乐一在作品中身着也门传统服装,深情诵读曹操的《蒿里行》,用这首诗致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也祝福自己的祖国与世界早回安宁。他的指导教师为陈晓宁副教授。此次比赛从2020年4月至今,经过层层选拔,历时大半年。汉语国际教育中心的老师们用“诗心、智心、诚心”与国际学生一路同行。汉语国际教育中心的国际
  • 2020-12-21
    我校学生作品入围2020波兰格但斯克国际动画电影节
    (通讯员 张若琦)12月20日,2020波兰格但斯克国际动画电影节(International Animation Film Festival – Animafest Gdansk 2020)官网发布入围名单,我校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2016级动画专业学生吕天韵、匡司选、齐雯卿、欧亚菲、冉尤嘉的作品《琴语》从来自全球各国的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叙事动画短片竞赛单元,这也是入围该单元仅有的两部中国作品之一。2020格但斯克国际动画电影节官网截图《琴语》是吕天韵、匡司选、齐雯卿、欧亚菲与冉尤嘉在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陈天任、艾胜英两位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创作完成的毕业设计作品,讲述了90年代末一位因追求钢琴梦想而受到父亲反对和打压的少年和一位因钢琴比赛失利而受到母亲斥责的少女,在火车上偶遇后,出于对双方遭遇的情感共鸣和对音乐的共同热爱,用只有彼此才懂得的钢琴语言相互慰藉的动人故事。 作品《琴语》海报格但斯克国际动画电影节由格但斯克市与波美拉尼亚省政府共同筹资举办,旨在为来自全球各国的优秀长、短篇动画作品提供宣传和推广平台,2020格但斯克国际动画电影节定于12月21日-12月30日通过网络举行
  • 2020-12-21
    中国传媒大学首届博士生创新论坛成功举办
    (通讯员 杨欣欣 霍婉晴 贾晓萌摄影 王雷亭)12月19日,中国传媒大学首届博士生创新论坛成功举办,为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要求,论坛以“线上+线下”方式开展。论坛是“2020金蔷薇学术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智能传播:艺术与科技”为主题,分为主论坛和“理工分论坛”“新闻传播分论坛”“艺术分论坛”“艺术与科学分论坛”4个分论坛,共收到国内外20多所高校的博士生投稿100余篇,最终有66篇入选。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科学研究处和共青团中国传媒大学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在主论坛致辞。他指出,中国传媒大学立足研究生创新改革,突出以新文科、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使命和方向,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创新发展和培养质量,率先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从招生、培养、学位、导师到质量监控、学科调整等各个方面全面进行了改革,这既是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要举措,也是在落实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主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姜绪范主持,姜副书记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举办背景及重要意义,并简要总结点评了主论坛7位嘉宾的精彩演讲。在主旨演讲环节,与会学者就智能传播背景
  • 2020-12-21
    我校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BTP转播培训宣讲会
    (通讯员 王昂 摄影 尹琦 郑淞之 马续珂 罗昊桐)12月18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北京2022年冬奥会BTP转播培训宣讲会在明德报告厅顺利举办。北京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副部长韩强、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姜绪范出席并致辞。姜绪范副书记对韩强副部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北京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对中国传媒大学冬奥转播培训项目的指导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姜绪范副书记表示,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北京冬奥组委再次选择中国传媒大学作为重要的合作高校,是党和国家对学校的高度肯定和充分信任。学校历来重视学生参与奥运、服务奥运工作。对于此次北京冬奥BTP转播培训项目,学校也将以最高标准全力配合好冬奥组委工作,为向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盛会而不懈奋斗。韩强副部长代表北京冬奥组委发言。他谈到,中国传媒大学作为中国传媒领域的“黄埔军校”,是广播电视行业的翘楚,在奥运会电视转播工作中有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他希望广大的中传学子能抓住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这样“一生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做好学习和工作上的充分准备。他同时代表北京冬奥组委向中国传媒大学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BTP转播培训项目的
  • 2020-12-21
    首届少数民族预科生“我与汉字”演讲比赛成功举办
    (通讯员 乐琦 郭丹阳 摄影 唐瑞彬 李品彣)为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中国传媒大学广大少数民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汉语演讲能力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促进各民族同学间的交流、融合、团结,12月16日,人文学院在人文书屋举办首届少数民族预科生“我与汉字”演讲比赛。校党委副书记姜绪范,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张晶,人文学院党委书记赵洪斌,人文学院副院长贾振魁、人文学院副院长兼汉语国际教育中心副主任张婧出席活动。此次“我与汉字”演讲比赛参赛对象以2020级少数民族预科班为主体,面向全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文学院贾振魁副院长、侯亚光副教授、郭丹阳老师、吴易霏老师、田田老师担任评审,2020级少数民族预科生曾祥凌、鲍欣雨担任主持人。评审们从演讲内容、语言表达、态势语、创新型和仪态着装等方面全面考量选手的综合素养,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2名。姜绪范副书记在致辞中指出,汉字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承载着深厚绵长的文化意蕴,需要传承、创新与发展,学好汉字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责任。他表示,自己对人文学院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感情很深,也参加了班级的各项活动,同学们的认
  • 2020-12-21
    我校为定点帮扶地区科右前旗举办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训班
    (通讯员 胡敏)扶贫攻坚,教育当先。12月13日至17日,由中共科右前旗委组织部和我校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培训学院共同主办的“2020年科右前旗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暨科级干部媒介素养培训班”在我校成功举办,这是我校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对定点帮扶地区科右前旗的又一次支持。我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达品,中共科右前旗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放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来自科右前旗政府各部门的近50名领导干部参加了培训学习。王达品书记在开班致辞中代表我校对参加培训的学员们表示欢迎,向科右前旗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干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表示,我校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牢固树立“扶贫攻坚,教育当先,脱贫脱困,高校有责”的扶贫观念,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以做好特色扶贫为己任、讲好扶贫故事为重点,发挥学校专业优势,整合传媒特色资源,走好高效赋能扶贫工作的特色扶贫之路,并通过我校全国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训基地继续为科右前旗提供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突发事件舆情处置等领域及其他专业领域的系列培训,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及做好乡村振兴衔接方面发挥好高校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功能。我校党委副
  • 2020-12-20
    “媒体融合与传播”高端学术论坛计算传播学分论坛成功举办
    (通讯员 唐远清 郑文锋 摄影 范绮梦 韩秭一)12月18日14:00-17:30,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媒体融合与传播”高端学术论坛计算传播学分论坛在我校国重大楼7层媒体大数据研究中心会议室举行,论坛同时通过在线上举行,3000余名来自海内外的学者、高校师生、业界人士参加了线上会议。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段鹏教授在致辞中,向与会嘉宾表示了诚挚感谢和热烈欢迎。他指出,我校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一直聚焦信息传播领域的科学研究,理论探索、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并重发展。我校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领域也将着重在未来媒体形态和服务模式上,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全媒体(全员、全效、全程、全息)和四力(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媒体融合基础上。未来新闻传播学研究离不开计算传播学,计算传播学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与发展之路。计算传播学强调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素养锻炼,包括掌握各种数据挖掘、文本挖掘、情感分析和网络分析等建模技术,理解计算机编程和可视化工具方法,运用媒体舆情传播与新媒体创新应用,解决媒
  • 2020-12-20
    “决胜脱贫攻坚:无障碍信息传播与文化扶贫”论坛在中传举办
    (通讯员 曹晚红 摄影 王雷亭 刘畅)12月18日,“决胜脱贫攻坚:无障碍信息传播与文化扶贫”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成功举办。参加论坛的学界业界专家就无障碍信息传播如何助力文化扶贫、践行文化强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为“光明影院”项目的发展与创新献计献策。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公益项目自2017年底启动以来,到2020年12月,实现了全国31个省(区、市)无障碍电影公益推广全覆盖,对国务院扶贫办划定的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了点对点覆盖,助力文化扶贫。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致辞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分别为论坛致辞。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致辞“光明影院”坚持每年制作104部无障碍电影,三年来完成312部,全国200万视障群体受益。项目团队积极探索公益推广模式,建立合作机制,构筑文化盲道,为推动社会文明贡献力量。三年来,“光明影院”在全国盲校、社区、图书馆、电影院组织了200多场公益放映,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的公益推广全覆盖。师生志愿者深入大凉山、怒江、西海固、吕梁山区等深度贫困地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2396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24/172 跳转到 

友情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关于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

邮编:100024

版权所有 © 中国传媒大学 / 京ICP 备10039564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1号技术支持: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化处 苏迪科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