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廖祥忠:未来传媒——我们的思考与教育的责任

发布时间:2019-04-02浏览次数:3093文章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三、未来传媒高等教育形态

    面对传媒业态智能化发展的挑战,传媒教育已到了必须审时度势、精心谋划,重新布局、主动应对智媒时代的关节点。谁现在布局新式传媒教育范式获得成功,谁就能赢得未来传媒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和主体性。未来传媒教育形态如何呈现、如何发展,应解决哪些主要问题?我们认为,总体上来说,要探索建立与智媒时代相适应的智能传媒教育范式,传媒学科专业从纯文科和艺术学习走向文工交叉、艺工兼修,文艺工打通进而走多学科融合的新文科、新工科和新艺科的发展道路

    1.智能传媒教育范式呼唤新的传媒理论体系

    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世界,也将深刻改变传媒业态。面对如此巨变,传媒教育如何创新引领?持续引领的关键是系统创新,而整体设计、系统创新是取胜的关键。传媒教育若想在智媒时代确保其存在的合法性和主体性,突破传统传媒教育自身、布局智能传媒理论体系建构创新尤为关键。瞄准未来,才有未来。传媒教育界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在智能媒体理论研究上快速跟进,研究智能媒体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效果、新理论,实现理论范式从传统媒体理论范式向智能媒体理论范式转移;对智能媒体实践经验及其与社会互动的关系,进行理论化、抽象化、系统化、实证化思考,建立可以阐释并引领智能媒体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就需要传媒理论学界在四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建立智能媒体的本体论;二是建立智能媒体的认识论;三是建立智能媒体的实践论;四是建立智能媒体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在这基础上,构建系统创新的传媒理论体系,系统革新传媒教育课堂内容,凝练智媒时代的传媒教育理论教材体系。

    2.智能传媒教育范式呼唤新的传媒学科专业体系

    在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的智能社会,网络及基于网络的智能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的操作系统,是决定社会结构与形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互联网+”是社会媒介化的基础,“AI+”是社会媒介化的驱动力,“传媒+”则是社会媒介化的必然表现形式,因而“传媒+”应是智能传媒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遵循。基于“媒介即社会、社会即媒介”这一基本判断,智能传媒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模式、重构媒介化知识疆域和学科领域重构学科专业体系,在文科与工科、科学与艺术、人工智能与人类创造性等方面实现交融复合,走新文科、新工科和新艺科融合发展之路

    智能传媒教育范式下的传媒学科专业设置,需要打破仅限于传媒行业内部的学科交叉,发展基于“传媒+”之上的交叉新兴学科专业。其优先方向有二:一是与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社会学科门类的交叉;二是与大数据技术、脑科学技术、网络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新工科和新理科的交叉。如此,传媒学科专业体系才能以全新的形态因应智媒时代的到来,才有其发展存在的合法性和自主性,否则传媒学科专业将有因媒体泛在化而被其他学科侵蚀同化的危险。今天,其他学科纷纷介入传媒研究领域,已经昭示了传统传媒教育学科存在的危机。

    就当下来说,传媒学界应优先关高速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催生的传媒新业态,明晰新业态背景下的学科建设走向,增强传媒人才培养与媒介化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及契合度,根据传媒新业态进行学科体系设置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强人工智能方面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建设,追踪这一领域的新成果、新趋势、新动向。立足新兴交叉学科的培育,在优化原先新闻传播学科的基础上,设置数据科学、脑科学与智能媒体、计算语言学、计算传播学等学科,瞄准VR新闻和AI新闻等领域;在优化传媒艺术学科的基础上,设置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科学、艺术与传播等学科,关注AI艺术创作和VR艺术呈现等领域,力求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协同配合、融合发展,导引传媒教育从传统范式向智能范式转移

    随着未来传媒智能化发展,传媒内容生产将呈现分布式生产趋势,表现为去中心化的个人化、智能化协同生产制作。融合已成为当下传媒业态的主要特征,但传媒融合不仅表现为传媒形态的融合、组织架构的集中式融合,也表现为传媒从业者媒介素养和技能的去中心化的融合,且这是更本真、更深层次的媒体融合。因此,新式传媒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把交叉融合的理念注入到所有的专业中,加快对课程内容的革新调整,主动应对未来融合社会的挑战。要契合这种既融合又去中心化的态势,就要求传媒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进行供给侧改革,通过融合型专业、融合型师资、融合型教材和融合型课堂,培养未来传媒人才

    3.智能传媒教育范式呼唤新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传媒教育范式的合法性和自主性建构,最终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这就要求传媒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学理建构上,以人文价值理性为引领;在对接社会需求上,以国家和业态发展为导向,才能解决现有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提供新式传媒人才亟需的智能思维、数据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无法构建传媒业态和传媒教育形态携手培养创新创业的良性生态关系等显著问题。为此,传媒人才培养新模式必须做到:

    注重人文精神的再造。面对科技至上的喧嚣,没有抚今追昔的人文情怀、悲天悯人的人道关怀,就难以用人的价值去规制科技和传媒的力量。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即在于人能“观乎人文,化成天下”,在于人具有其他物种所没有的自觉之精神。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开篇辞中即说:“人既然是精神,则他必须而且应该自视为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切不可低估或小视他本身精神的伟大和力量【6】。”同时,媒介本身既是文明的载体、标志和形态,也是知识的载体和形态;媒介的演绎进程,既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也是知识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历程。媒介技术和形态的变化,改变并决定着知识的生产者、拥有者,也决定着知识的形态以及传播方式【7】智能媒介化社会不应是人的精神创造性和超越性被遮蔽的社会,人必须要依靠人的理性和智慧、相信人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人所创造的工具,才能规制智能媒介化社会走向美好。因此,未来传媒教育应强化人本、人格、人文教育的融合,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才,才能为智能媒介化社会发展提供创新的动力、成为先进思想与智慧创生的引擎。

    协调好“博融”与“专精”的关系。直面传媒的融合化和智能化发展,要求智能传媒教育培养既“博融”又“专精”的传媒人才;面对国际国内社会的复杂化和不确定性,党和国家强化新闻舆论工作,要求培养全媒型和专家型的传媒工作者。这就需要智能传媒教育创新通识教育加专业教育的模式,在文科与工科、科学与艺术、智能技术与人类创新力等方面实现融合交叉,建构未来传媒人才的复合知识理论体系。同时,又要强化专精的特色教育,在“博”的基础上寻求“专”的突破,为学生打造“底宽顶尖”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才可能在在公民记者、AI记者涌现的时代,确立专业记者存在的合法性和主体性,专业性和权威性。

    强化学界与业界对人才的融合培养。现今的传媒业态尤其是新兴媒体是以传媒实践为主兼顾传媒研究的复合体,不仅从事内容生产传播、关系建构分享,也从事技术研发和理论建构;而传媒教育形态在教学和科研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导向下,也不再只是从事传媒人才培养和理论供给,也开始拓展自己的传媒产业。因此,智能传媒教育需要传媒业态和传媒教育形态彼此融合包容、合作共赢,这不仅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也有利于传媒创新创业。而传媒业态实践和传媒教育形态创新要解决由来已久的时延性问题,也需要实现传媒业态和传媒教育形态的融合。因为传媒业态的最新实践需要系统化和理论化,将之吸收进传媒教育课程体系中,而传媒教育的最新理论和技术也需要放到传媒业态的最新实践中去检验和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