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文学中的北京城垣与中轴线(九)城门
至明嘉靖三十二年外城修建,北京城的凸字型结构奠定,北京城门的“内九外七”共十六座的格局也随之定型。这十六座城门曾是北京城与外界交流的枢纽,伴随着城墙的拆毁,现如今城门仅剩下孤独的大前门,箭楼也仅保存下前门、德胜门、和内城东南角三座。 20世纪20年代,奥斯伍尔德·喜仁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考察北京的...来源:中国传媒大学|2015-06-12
-
文学中的北京城垣与中轴线(八)城墙和护城河
“光秃的砖包城墙,与附筑其上的墩台和城楼,耸立于城壕之上,或崛起于一片没有树木和高大建筑物遮拦而能纵目远眺的旷野之中,它们往往比其它任何房屋和庙宇更能反映出这些城市历史上的繁荣和显要。”这应该是瑞典学者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在上个世纪初叶考察中国时,对中国城市最强烈最直观的认知。他认为,长城“最充...来源:中国传媒大学|2015-06-12
-
文学中的北京城垣与中轴线(七) 钟鼓楼
老北京人眼中的钟鼓楼有着前朝的余绪:“鼓楼像是一个穿红袍、戴红帽、矮胖身材的贵族,钟楼像是一个穿灰袍、戴灰帽、瘦高身材的平民,两人一前一后,形影不离,度过了700多年悠悠的岁月。” (余钊《北京旧事》)在来自乡下的杏儿(刘心武《钟鼓楼》中的人物)眼中,钟鼓楼有着俗世的幸福:“鼓楼比她想象的还大,...来源:中国传媒大学|2015-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