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至26日,“中国语言生活皮书”编纂二十周年暨第四届中国语言生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成功举办。

本届研讨会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指导,中国传媒大学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承办,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中心共同协办。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语言政策研究部门的148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共同回望二十年来中国语言生活研究成果,研讨智能时代语言文字事业新命题。
以“人工智能时代中国语言生活研究”为主题,会议设置了六大核心议题:“中国语言生活研究的理论、范式与实践”“语言生活皮书的编纂、影响与发展”“当前国内外语言生活的热点问题”“特殊人群、特殊场域的语言生活”“人机共生的语言生活”和“语言文明与文化传承”。会议内容聚焦语言生活研究的基础理论、社会应用与未来趋势,兼具学术纵深与时代价值。
开幕式上,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柴剑平,绿皮书资深审订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戴庆厦,绿皮书资深审订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标准处处长李强先后致辞。

柴剑平代表学校向二十年来深耕“中国语言生活皮书”编纂、厚植中国语言生活研究的前辈学者与青年同仁致敬。他表示,中国传媒大学坚持以“传媒特色”赋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语言文化传承推广等领域研究,期待与与会同仁携手并肩,共同为构建健康语言生态、服务国家语言战略贡献更多力量。

戴庆厦在致辞中指出,中国语言学研究必须坚持走符合我国自主创新、立足本土的学术研究之路,也是我国语言学学科建设必须遵守,得以创新发展之路。他指出,语言生活皮书工作涵盖方方面面的、大量开放性的任务,在服务国家制定方针政策、推动语言生活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陆俭明在致辞中回顾语言生活皮书二十年发展历程,指出其不仅为世界了解中国语言搭建了重要平台,更为国家语言战略实施和语言治理体系完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表示,语言学界必须坦然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既要保持学术自信,又要认识到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人类创造的工具。

李强在发言中表示,期盼皮书聚焦“强国建设,语言何为”这一重大实践命题,不断改革创新、强化调查研究、加强语言知识普及,积极推动语言文字与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语言格局构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主任邹煜主持。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江苏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庆生,暨南大学教授、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创始主任郭熙,厦门大学教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主任苏新春,武汉大学教授、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主任赵世举,广州大学教授、国家语言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中心主任屈哨兵,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詹卫东,云南师范大学教授、《语言战略研究》副主编罗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副主编汪磊,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副主编方小兵先后作大会报告。
李宇明详细梳理了“语言生活”概念的确立与传播过程,指出通过“6+4皮书方阵”,“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已成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目标,并从系统维度及数据库建设层面阐释了深化语言生活研究的路径。
周庆生对社会语言学中“语言状况”“语言生活”“语言生活状况”三大基本术语进行了概念界定与关联区分探讨,揭示了语言生活学派理论建构的范式深化及运行逻辑。
郭熙从“海外华语传承研究的语言学意义”出发,指出当代语言学研究应持续推动中国语言学在理论自觉与国际对话中前行,同时也为国际语言研究注入更多“中国经验”。
苏新春提出“智能时代语言研究”的三点思考:一是语言智能能为语言研究带来哪些帮助,二是语言研究能为语言智能带来哪些推动,三是语言智能会受哪些因素影响生成结果。
赵世举着眼于“发展国家语言能力和国家数智化竞争力的中文数字资源建设”,呼吁语言学界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积极推进中文数据资源建设。
屈哨兵从“何谓语言服务”“语言服务的中国立场”“语言服务的学科追求”三个维度出发,指出语言服务研究应该从党中央的治国理政理念和国家发展区域领域战略等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詹卫东以《人民日报》(1946-2024)超大规模语料分析为例,充分展示了“数据深层统计+大模型语义理解”在新词提取研究领域的重要潜力及新的探索空间。
罗骥指出,《语言战略研究》通过创造性转化同人办刊模式,不仅在“语言生活派”旗帜下整合了志同道合的团队,更通过多元创新举措构建了兼具学术活力与规范性的现代同人办刊机制。
汪磊提出,连续出版20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已成为记录中国语言生活变迁、服务国家战略的“编年史”。从网络语言记录到大语言模型探讨,它见证了波澜壮阔的语言生态变迁。
方小兵认为《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通过多语种译本已成功进入国际学术视野,为世界了解中国语言政策与变迁提供了关键窗口,其提出的“语言生活”等概念增强了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
圆桌论道:共商皮书发展新篇
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围绕“语言生活皮书编纂二十年”“语言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 研讨嘉宾(左起):余桂林(主持人)、屈哨兵、周洪波、张日培、贺宏志、苏新春、李嵬(线上)
圆桌论坛(一)由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主任余桂林主持,广州大学教授、国家语言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中心主任屈哨兵,商务印书馆原总编辑、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创始主任周洪波,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语委科研机构秘书处主任张日培,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院长贺宏志,厦门大学教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主任苏新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与社会学部主任、教育学院院长李嵬(线上)等专家学者围绕“语言生活皮书编纂二十年”的论坛主题, 共同回顾语言生活皮书二十年发展历程,展望智能时代语言生活研究新趋势。

▲ 研讨嘉宾(左起):赫琳(主持人)、杨尔弘、王春辉、张天伟、郑璇、祝晓宏、饶高琦
圆桌论坛(二)由武汉大学教授、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赫琳主持,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主任杨尔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语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春辉、北京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天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璇、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副教授祝晓宏、北京语言大学副研究员、国家中文教育数字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饶高琦等学者就“语言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围绕汉语盘点、人工智能重塑语言生态、国家语言能力建设、残障群体语言服务、海外华语新趋势等展开跨界对话。

▲ 发布嘉宾(左起):余桂林(主持人)、邹煜、屈哨兵、郭熙、陈雷、
涂新辉、张日培、周庆生、周洪波
10月26日上午,研讨会闭幕式正式发布国家语言文字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语言服务大语言模型(1.0)。

▲ 绿皮书主编(左起):周庆生、郭熙、屈哨兵
在研讨会总结环节,绿皮书三代主编同台寄语,共话传承与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