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师生团队开展“京蒙同行・传美北疆”暑期实践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10发布时间:2025-08-02

为积极响应内蒙古自治区五大任务及京蒙协作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14日至18日,中国传媒大学校团委联合泡泡玛特国际集团组成“京蒙同行·传美北疆”暑期实践团队,6支队伍深入内蒙古4个旗县的6所小学,开展了为期5天的美育夏令营。

“京蒙同行·传美北疆”美育夏令营是我校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重点团队,项目结合社会多方资源,采用“主讲授课+助教辅助”模式,由我校新闻学院、电视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等14个学院的44名学生,为参加夏令营的140余名小学生授课。

课程围绕“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传媒艺术素养启蒙”“国际视野拓展融合”四大核心维度展开课程设计,创造性融合了我校在视听传播、数字艺术、创意设计、音乐录音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引导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全方位感知美的多元形态,为两地美育交流与协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文化寻根:古韵交响新声

在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镇明德小学的“藏在岩石里的草原符号”课堂上,实践团带领孩子们运用琉璃纸、轻质岩板等材料,结合自己对当代草原生活的观察,在非遗岩画泥板绘制中感悟民族文化的厚重。

科左后旗甘旗卡镇第三小学的“光影里的家乡”课程中,孩子们在透明亚克力板上绘制不同的纹样图案,再将作品置于阳光下产生光影互动,让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体验。

甘旗卡镇中心小学的“客从远方来”课程则通过动手搭建精致的蒙古包微缩模型,让孩子们感受精巧结构蕴含的游牧民族智慧,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精神。


声韵生态:聆听大地回响

卓资县卓资山镇逸夫学校和北完小学校开展的“声韵寻根”课程上,录音艺术专业的实践团带领孩子们使用专业录音设备,采集风声、水流、鸟鸣等自然之声,引导他们理解声音与地域文化的深层联系。

“绿色生态地图”沙盘制作课上,实践团带领孩子们利用环保材料制作地形沙盘,直观理解生态系统平衡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深化生态保护理念。


传媒赋能:拓展认知疆界

在白音察干镇明德小学,播音主持艺术课程从口部操、气息控制等基本功入手,并开设“校园小电台”等环节,引导孩子们进行新闻播报和故事讲述,系统提升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现场表达力和自信心。

户外写生课程依托科右前旗归流河公园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学生置身实景,学习观察和描绘草原生态与光影特征,深化对家乡自然之美的感知。

科右前旗第二小学的学生们走进兴安盟科学技术馆,卓资县几所学校的学生们探访了三峡现代能源创新示范园,沉浸式感受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收获心声:植根美育沃土

户外采风、科技探访、非遗体验等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孩子们的认知边界。他们不再局限于课本和教室,开始用好奇的心灵叩响科技的大门,用尊重的态度触摸传统的温度。岩画、沙盘制作、蒙古包模型搭建等课程中,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得到充分释放,他们以独特的视角表达着对文化根脉与生态家园的理解,绽放出令人惊喜的创造光芒。

夏令营最后一天,各实践点同步举行了美育成果展览,邀请学生家长参观。展览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热情地向家长和来宾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在录音采风、艺术创作等课程中的收获与心得。

离别之际,孩子们“期待再次与老师相见”的真诚话语,成为这段美育旅程触动心灵、建立深厚情感联结的最佳印证。此次“京蒙同行·传美北疆”实践,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暑期活动,更凝结着我校师生的专业热忱与用心浇灌, 通过美育的纽带,紧密连接起草原的当下与未来,为京蒙协作持续深化、共谱民族团结与教育振兴新篇章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动能。


总结展望:传承实践初心,续写京蒙华章

7月22日下午,夏令营结营仪式暨成果展示会在内蒙古科左后旗文化艺术宫举行。北京市朝阳区政协主席李国红、副主席李靓,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政协副主席朱瑞莲,泡泡玛特国际集团副总裁陈晓芸等嘉宾出席活动并为参与夏令营的小学生颁发结营证书。仪式由中国传媒大学校团委副书记李昉主持。

成果展览通过“原古·筑今”“草光·音迹”“绿见·星图”三个版块,集中展现了多方联动推进美育事业发展的成果。

“京蒙同行·传美北疆”暑期实践团队力求以专业优势赋能北疆的美育教育,前期实地考察六校硬件与学情,结合当地人文自然特色,打造光影画、播音等特色课程,并联合专业机构打磨教案、实战试讲确保课程质量。此次活动让每一位实践成员与学生们共同涵养艺术素养,以美的视角观察家乡、感知生活、探索艺术、传承文化。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