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隋欣)11月23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跨文化艺术交流与传播人才培训》结业作品展在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博物馆正式开幕。展览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与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承办,以“跨文化艺术交流与传播”为主题,集中呈现了项目培训成果及学员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创作实践。


项目自2025年6月启动,旨在培养“跨文化沟通+艺术管理+国际传播”复合型人才,构建了系统授课、实地调研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多元培养模式。培训期间,二十余位来自跨文化传播、艺术管理与数字应用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应邀授课;学员们还赴国家大剧院、中国杂技团、中国美术馆、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等地开展实地调研。这种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模式,显著提升了学员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国际传播的能力,为其成长为兼具全球化视野与本土文化底蕴的跨文化传播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懿,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文春英,国观智库副理事长李新玉等校内外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文春英院长主持。

杨懿在开幕式致辞中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下,我们须深刻认识到,通过深化文明互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他强调,在此背景下,面向未来的艺术传播人才应具备三大核心素养:一是深化跨文化视野,推动文明互鉴;二是发展多模态融合表达能力,适应新时代传播形态;三是善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赋能艺术创作。最后,他鼓励学员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创新的手段,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有效表达与深度对话。

文春英在总结项目时介绍,本项目汇聚了来自舞蹈、音乐、非遗、影视、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三十名学员,共同围绕“跨文化出海”的核心议题展开学习与探讨。项目注重将跨文化传播理论转化为实战能力,助力学员产出创新性实践成果。她表示,未来期待与学员们继续携手,共同探索跨文化艺术交流的新路径、新方法,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智慧与力量。

授课教师代表、国观智库副理事长李新玉结合自身国际传播实践经验,分享了跨文化交流中的真实案例,指出文化传播的成功关键在于情感共鸣与形式创新。她强调,传播不仅是“我说你听”,更要关注受众的理解与接受,用真实、具体、共情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李新玉进一步提出,跨文化传播既要关注国际层面,也要重视中国本土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学员代表邹梨分享了学习体会。她谈到,此次培训不仅系统提升了他们在跨文化艺术传播领域的宏观视野,更通过实践深化了理解。她表示,未来将学以致用,积极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与同学们携手共进,共同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

在随后的沙龙环节,来自国观智库、国家大剧院、中国杂技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兔角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与学员们共同围绕跨文化艺术交流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度交流。专家指出,有效的国际传播应立足真实故事、运用朴素语言、融合现代审美,通过多模态、科技赋能等方式提升文化叙事的国际接受度。学员们结合杂技、民乐、非遗等实践案例,分享了从国际赛场到市场拓展中的困惑与探索。与会者一致认为,跨文化传播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注重共情表达与形式创新。

本次结业展以“个人作品展”为主线,设立实物、文字与多媒体三大展区,并设有皮影、脸谱与书法等互动体验环节。展览全面呈现了三十位学员在非遗创新、国际策展、数字艺术、文旅融合与公共传播等领域的多元成果,生动诠释了“以中华文化为根基、跨文化对话为方法、当代传播为路径”的培养理念。这不仅展现了学员们对跨文化艺术传播的深刻理解,也集中展示了他们运用国际视听语言与前沿科技推动文化对话的创新实践。

现场的皮影、脸谱体验区,以及由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雅涵書院”组织的书法体验区,成为展览的互动焦点。观众们通过亲手操作皮影、绘制脸谱和书写书法,直观领略非遗艺术的魅力。这些环节巧妙融合了精巧的造型、绚丽的纹饰与沉浸式创作,促进跨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