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校师生
  • 融合门户
  • 校外VPN
  • 校园邮箱
  • OA办公平台
  • 校外用户
  • 考生
  • 校友
  • 访客
  • 应聘者
  •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党委副书记
      • 纪委书记
      • 副校长
      • 校长助理
      • 党委常委
    • 学校章程
    • 信息公开
    • 数据中传
      • 汇总标题
      • 汇总大图
      • 数据汇总
  • 中传新闻
  • 学院部门
    • 党群职能部门
    • 行政职能部门
    • 直(附)属单位
    • 教学科研单位
  • 校园生活
    • 信息化服务
    • 设备仪器场馆预约
    • 后勤服务
    • 电话黄页
    • 校历
    • 校医院
    • 心港湾
    • 图书馆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建设
      • 教学成果奖
      • 课程教学
      • 实践教育
      • 教学名师
      • 通识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管理服务
      • 规章制度
      • 电子成绩单
      •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 学生选课
    • 师资队伍
    • 学历继续教育
    • 国际传媒教育
    •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 MBA人才培养
    • 培训教育
    • 白杨课堂
  • 科学研究
    • 科研学术简介
    • 学术委员会
    • 科研机构
      • 国家级科研机构
      • 省部级科研机构
      • 其他高级别科研机构
      • 校级科研战略机构
      • 校级科研协作机构
      • 校级科研创新机构
      • 院级科研机构
    • 学术期刊
    • 科学研究处
    • 科研学术
  • 招生就业
    • 本科招生
    • 研究生招生
    • 培训教育招生
    • 学历继续教育招生
    •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招生
    • 国际预科招生
    • 国际学生招生
    • MBA招生
    • MPA招生
    • 职业教育国际(预科)招生
    •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国内合作
    • 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
    • 教育发展中心
    • 教育服务中心

旧版备份

首页  旧版备份  精品佳作  文字
  • 白杨首页
  • 学校概况
  • 机构设置
  • 科学研究
  • 师资队伍
  • 教育教学
  • 招生就业
  • 公共服务
  • 人才招聘
  • 培训信息
  • 数字办公
  • 新闻资讯
  • 精品佳作
    • 视频
    • 动漫
    • 摄影
    • 书画/设计
    • 文字
    • 音频
    • 其他
  • 学术聚萃
  • 学生部落
  • 中传人物
  • VR校园
  • 中传史苑
  • 高校电视联播
  • 大图切换
  • 校园生活平台
  • 专题
  • 视频
  • 传媒讲堂
  • 最新更新
  • 白杨网
  • 招生信息
  • 办公平台
  • 就业信息
  • 手机大图
  • 视频测试
  • 首页视频
  • 首页视频1
  • 专题建站
  • 增量测试
  • 2023
  • 中传新闻
  • 2014-09-30
    孟学珂:校园的绿
    爱上中传可以有很多个理由,其中之一便是生长在那里的花草树木,我真是太喜欢中传的绿地了。一进正门便能瞧见主楼前面的那片空地上,汇聚成三米高水柱的圆形喷泉,水声飒飒,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的色泽。喷泉的左右两侧是对称的绿地,几株青松齐齐排在两边,一年四季都保持着挺拔和旺盛的生命姿态,枝干自由地舒展至极限,墨色的绿浓得化不开。新盖的2号楼西侧与4号公寓旁也用架子支起了几棵小松,它们移至新居
  • 2014-09-30
    校庆特稿之十五:广院之春,踏歌前行
    编者按:它诞生于改革春风吹拂的上世纪80年代初,前身只是一台吉他大赛,历经“小礼堂时代”的岁月洗礼,如今已是而立之年。起初的初试啼音、青涩稚嫩,如今的霓裳加身、风华绝代,永远承载着广院人的青春激情,伴随着广院人或空灵或浑厚、或铿锵有力或袅袅不绝的动人旋律,在春天唱响,它就是“广院之春”。 “前身是一台吉他比赛” 如今,“广院之春”已经在校内外颇具影响力,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 2014-09-29
    校庆特稿之十四:光阴流转,美味恒在
    一食堂汤汁酣畅的牛肉拉面,二食堂新颖精致的明月肉,三食堂荤素合宜的菜饭,星光香辣满口的麻辣香锅……如今可以轻易吃到这些美食的你一定不会想到,在六十年前建校之初,食堂只是整栋“灰楼”中简朴的一层。一甲子岁月变迁,一幢幢食堂拔地而起,食堂的变迁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中传记忆。虽光阴流转,然而美味恒在。 二米饭与“人造肉” “把杨树的叶子放在开水锅里煮,煮到变色后捞出来放在凉水里泡,
  • 2014-09-29
    常启云:我的中传梦
    提起我的中传梦,那还得从小时候说起。 生在农村的我,放羊、放鹅、放鸭子成了我童年生活的全部。那时候,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地、潺潺的流水随处可见。只可惜,那时候的我不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除了偶尔卷起裤管下水沟里摸几条小鱼、下到齐腰深的池塘里摘摘莲蓬以外,或坐、或倚、或躺、或站在青青的草地上听广播成了我最喜欢做的事儿。听儿歌、听故事、听广播剧、听相声、听小说……总之,趁着放牲口
  • 2014-09-28
    校庆特稿之十三:宿舍变迁,时光镂刻
    中央空调,独立卫浴,双洗手台,落地窗户,上床下桌,四人一间,这是中国传媒大学中蓝二期的研究生公寓,住在16层的2012级硕士生张迎亚说:“这里冬暖夏凉,阳光很好,舒适静谧,住宿条件在高校里算很好了。”20平米的宿舍,2平米的床铺,在北京,这是她可以停歇的地方,是她已经住了两年的“家”。 可谁又能想象,60年前建校之初,如今的中国传媒大学,当时还只是一个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因
  • 2014-09-28
    李梦鸽:告别中传,带着梦想远行
        每当校园的银杏树叶变黄的时候,也奏响了京城秋的号角,色彩斑斓的校园更加充满诗意。黄色的树冠与教学楼上略显古气的红墙灰瓦以及漂亮的垂花门相映成趣,为古朴的校园增添了几许亮色。每当秋风刮过,黄色的银杏树叶纷纷飘落,像雨、像蝶,更像是在为人们娓娓道来校园里数不胜数的往事。 在2010年那个夏天的尾巴、秋天的最初,第一次,我来到了中国传媒大学主楼前,还带着些乡下淡
  • 2014-09-26
    校庆特稿之十二:从“大灰楼”到“大阅城”
        在定福庄东街1号,有一座由不规则线条勾勒而成的现代建筑,它被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围绕,点缀着日升月落,树影星光。顺着它走过细长的台阶,循序渐进的步子让浮躁变得笃定。台阶下立着一方巨石,“大阅城”三个字一字排开,台阶上方几个鎏金烫字告诉来访者,这里是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大阅城一经拔地而起就成为校园里的明星建筑,气派不凡,但中传图书馆却走过了将近六十年的
  • 2014-09-26
    寸晓璠:青青白杨
    白杨叶抖动着晨风的新鲜, 我走进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中, 寻觅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河床, 探究物质和意识的纠葛, 思维在碰撞中激起火花。 玫瑰点燃如火的夏季, 我走进计算机的精妙程序中, 体会编程和设计的完美整合, 领略网络世界的宏伟与自由, 让双手在敲击键盘时翩翩起舞。 湖面倒映如诗的夕阳, 我走进唐诗宋词的墨香中, 品尝夜光杯中的葡萄美酒, 聆听塞外的角声
  • 2014-09-25
    校庆特稿之十一:从足球比赛到校园符号
    编者按:值此校庆六十周年之际,“广院杯”也跨进了它的而立之年。三十年来,无数广院人在南操的绿茵场上驰骋,释放着对足球的热爱,为梦想而拼搏,演绎着精彩动人的故事。当足球遇上广院,它不止是一种运动,更是代代传承的青春梦想和令人难忘的校园符号。     白岩松:我超强的自信心是在广院球场上得到的      1978年
  • 2014-09-25
    我和传媒大学的不解之缘
     从小学四年级起,我每周都要到定福庄二小(现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去学习书法。坐在那辆由二手自行车改装成的三轮车里,我和弟弟总是跟蹬车的母亲有说有笑。头一次走在二小门前那条小路上的时候,母亲告诉我们,路南的围墙里是广播学院,一所培养播音员的大学,要是好好学习,将来我们也可以到这里来读书。母亲这句不经意的闲聊对我来说仿佛是一则神奇的预言,开启了我和这座校园的不解之缘…… 错过
  • 2014-09-24
    校庆特稿之十:专访校歌词曲作者及MV导演
    编者按:“校园里大路两旁,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早晨你披着彩霞,傍晚你吻着夕阳……”傍晚时分广播响起,校歌悦耳的旋律为整个校园披上一层朦胧的诗意。《年轻的白杨》陪伴着一届届广院人走过那些青春年华,奏响起一段段命运的交响。值此六十周年之际,校庆报道组专访了校歌词曲作者及MV导演。 “这是一首有毛病的校歌”,校歌的词作者叶延滨调侃到。 《年轻的白杨》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校
  • 2014-09-23
    校庆特稿之九:甲子岁月,校名为证
    “一、二、三,咔嚓”,手中的单反相机发出熟悉的声音。又是一年开学季,南门校牌前,新生拍照留念的身影再次映入人们眼帘。每年,总会有数不清的新生,带着满脸兴奋和憧憬,在印有“中国传媒大学”字样的金黄明亮的校牌前留下自己的大学“初纪念”。殊不知,如今安静坐落在定福庄东街1号的中国传媒大学,在一甲子的岁月中曾历经数次校名更改。而每一次更名的背后,都有那样一群为之努力的人和那样一些值得铭记的故
  • 2014-09-22
    校庆特稿之八:广院校徽设计的幕后故事
    编者按:一个稍纵即逝的灵感,成为流传近三十载的图腾,一枚毫不起眼的徽章,却成为无数学子心间的惦念。方寸之间,承载精神,线条绵延,镌刻永恒,你是否知道小小一枚中国传媒大学校徽背后,更有一段曲折动人的锻造历程。   新版校徽 收获创意:无心插柳竟有意外之喜     那是1984年秋天,广院新一届学生会刚成立,一系列事务在学生会执行主席张歌东的带
  • 2014-09-20
    校庆特稿之七:应运而生的首届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后备班
    编者按:2010年12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中国传媒大学实地考察了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状况,并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进行了主题调研,而被调研的班级正是我校首届国际传播人才后备班。为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以适应日益全球化、信息化的国际社会,2009年,中宣部、教育部选取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五所高校共同承担了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的培养任务,我校首个“国新班”应运而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83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1/14 跳转到 

友情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关于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

邮编:100024

版权所有 © 中国传媒大学 / 京ICP 备10039564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1号技术支持: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化处 苏迪科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