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师生
融合门户
校外VPN
校园邮箱
OA办公平台
校外用户
考生
校友
访客
应聘者
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校长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副校长
校长助理
党委常委
学校章程
信息公开
数据中传
汇总标题
汇总大图
数据汇总
中传新闻
学院部门
党群职能部门
行政职能部门
直(附)属单位
教学科研单位
校园生活
信息化服务
设备仪器场馆预约
后勤服务
电话黄页
校历
校医院
心港湾
图书馆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专业建设
教学成果奖
课程教学
实践教育
教学名师
通识教育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管理服务
规章制度
电子成绩单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学生选课
师资队伍
学历继续教育
国际传媒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MBA人才培养
培训教育
白杨课堂
科学研究
科研学术简介
学术委员会
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
省部级科研机构
其他高级别科研机构
校级科研战略机构
校级科研协作机构
校级科研创新机构
院级科研机构
学术期刊
科学研究处
科研学术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
研究生招生
培训教育招生
学历继续教育招生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招生
国际预科招生
国际学生招生
MBA招生
MPA招生
职业教育国际(预科)招生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合作
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
教育发展中心
教育服务中心
旧版备份
首页
旧版备份
最新更新
白杨首页
学校概况
机构设置
科学研究
师资队伍
教育教学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人才招聘
培训信息
数字办公
新闻资讯
精品佳作
学术聚萃
学生部落
中传人物
VR校园
中传史苑
高校电视联播
大图切换
校园生活平台
专题
视频
传媒讲堂
最新更新
白杨网
招生信息
办公平台
就业信息
手机大图
视频测试
首页视频
首页视频1
专题建站
增量测试
2023
中传新闻
2025-11-21
音录学院师生原创配乐电影获得金鸡奖XR影展最佳技术创新影片
近日,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落下帷幕,3A级沉浸式XR影片《木兰2125》入围“第四届金鸡XR影展”终评展映,并荣获“最佳技术创新影片”。该作由蔚领时代、海西传媒联合出品,青年导演黄漠执导,我院作曲系主任王铉教授、青年教师马为骁带领2025级数字音乐创作专业研究生赵云衡、2023级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本科生盛思源、马梓航、卫雨晨等学生团队,完成了该片的全部音乐创作工作。《木兰2125》基于最新UE5引擎开发,利用AI制作提效,实现了180°环幕视角、单目4K画质、杜比全景声的沉浸式视听体验,此前即已揽获2025金梦貘年度优秀视觉设计荣誉和2025金海豚奖“虚拟现实(VR)交互叙事作品”银奖,并入围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enice Immersive主竞赛单元,成为该单元本年度唯一一部由中国大陆团队独立制作完成的作品。今年3月,国家电影局印发《国影发〔2025〕2号文》即《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首次通过制度化手段,将“虚拟现实电影”独立纳入国家电影管理与扶持体系。此次《木兰2125》的音乐创作,是我校作曲系师生积极响应国家文化科技发展政策、深入挖掘音乐创作与前沿科
2025-11-21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主题论坛圆满举行
(通讯员 乐琦 摄影 王庆福 谭丽丽 王永发 张子瑶 赵婉婷)11月17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心)承办的“数智赋能,文化远航”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主题论坛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数智技术与国际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展开深入研讨。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绍华,来自中国外文局以及各兄弟院校的国际中文教育专家学者、中国传媒大学外事处处长王文渊、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境外学生事务中心)党委书记龙俊、孔子学院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丰海、人文学院党委书记裴鸣、院长王永、副书记赵莹、副院长陈友军、副院长兼汉语国际教育中心主任张婧,汉语国际教育中心师生代表共同参与了论坛开幕式。张绍华副书记在致辞中指出,2025世界中文大会集中发布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实践价值的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成果,让我们再度感受到数字转型对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认识到坚持技术赋能与人文引领并重的长远意义。他强调,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是一项关乎文明对话的系统工程,是学校深化国际合作、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学校将进一步融入人工智能引领的技术变革,为激发国际中文教育新活
2025-11-21
北京葡萄牙语中心成立二十周年庆祝活动在我校隆重举行
(通讯员 陈莉娜)11月14日上午,北京葡萄牙语中心成立二十周年庆祝活动开幕式在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隆重举行。葡萄牙驻华大使保罗·纳西门托,领事处负责人米格尔·奥利维拉,葡萄牙驻华使馆教育及文化专员、东方葡萄牙学会北京代表路易斯·佩斯塔纳,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首席杜玄,中国传媒大学校务委员会执行主任张根兴,以及来自多所高校的葡萄牙语专业师生代表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开幕式由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文春英主持。张根兴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心自2005年在葡萄牙前总统桑帕约先生见证下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并对其作为中葡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所发挥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他强调,中心不仅是学校非通用语建设的重要名片,也为中葡学术互动与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纳西门托大使肯定了中国传媒大学培养的葡萄牙语人才为促进中国与葡语国家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做出的贡献。他指出,葡萄牙语中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生人数和教学成就上,更体现在自成立以来为促进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的交流所作出的贡献上。他表示衷心希望中国传媒大学葡萄牙语中心能继续为中葡两国密切关系作出贡献。随后活动进入主题发言与专题讲座环节。葡萄牙语中心葡方负
2025-11-20
中国传媒大学举办2025年博士后专题培训
为进一步提升博士后的科研创新能力与职业发展竞争力,赋能青年科研人才成长,2025年11月13日至14日,中国传媒大学举办2025年博士后专题培训,60余名在站博士后现场参加。11月13日上午,培训在中传学术中心V10正式启幕。人事处副处长胡红英对博士后培养管理相关制度进行解读,帮助博士后进一步了解学校有关培养管理政策、做好在站期间发展规划。本科生院副院长贺小飞聚焦“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建设”主题,分享AI时代前沿教学与科研融合思路。科学研究处副处长殷复莲围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展开讲解,帮助博士后了解学校科研工作政策及有关科研项目申报要求。财务处副处长张丛丛对财务报销政策进行了介绍,并对博士后开展科研工作中的有关财务报销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广告与品牌学院院长赵新利结合自身学术实践,聚焦青年人才在科研攻关、项目推进、能力提升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享。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宇与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管理系副主任孙芊芊联合授课,介绍了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的申报要点、资助政策及“三报一刊”的发表规范。11月14日的培训聚焦项目申报与博士后长期发展规划
2025-11-20
中传学子在第30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中再创佳绩!
11月13日至17日,第30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在浙江杭州圆满落幕。在我校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姜薇老师的指导下,2022级表演专业学生李欣澜卓姝、2023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唐诗韵,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刻的思想见解与稳健的舞台风范,从全国各高校优秀选手中脱颖而出,分别荣获全国一等奖、三等奖;姜薇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是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A类学科竞赛,自1996年创办以来,始终秉持“让世界倾听你的声音”的宗旨,并作为国际公众演讲比赛(IPSC)中国区唯一官方选拔赛,已成为促进青年学子跨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外交部翻译司张璐、央视主持人刘欣、我校优秀校友王冠等均曾在该赛事中崭露头角,走向国际舞台。(来源: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图片直播)本届总决赛竞争激烈,赛题紧扣时代脉搏,兼具思想深度与国际视野,从内容构建、语言表达、即兴问答、演讲技巧等多个维度,对选手进行了全面考核。第一阶段备稿演讲以“Living within and beyond the 21st Century”为题,引导选手立足自身经历与观察,挖掘命题背后的时代深意,
2025-11-20
我校圆满完成“强国复兴有我”2025年首都高校新生教育主题“大思政课”演出
歌声嘹亮,誓言铿锵;青春闪耀,信仰永恒。11月13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主办的“‘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强国复兴有我”2025年首都高校新生教育主题“大思政课”,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精彩上演。北京市委书记尹力、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胡和平、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等部市领导出席活动。我校党委书记廖祥忠受邀参加活动。本次“大思政课”以舞台演出的形式生动呈现,汇聚了30余所高校的300余名师生,携手演绎青春风采。我校28名师生深度参与排演及主持工作,以专业素养与饱满热情,在这场青春盛会中展现中传风采。吴彦宇、卢伊越讲述《我们的课堂》我校参演及参与创排《我们的课堂》《逐浪者》《请放心》三个节目。舞蹈短剧《我们的课堂》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课堂,讲述一代代青年学子牢记使命、砥砺奋斗的家国情怀。情景歌曲舞蹈朗诵《逐浪者》讲述了首都高校教育者们逐浪潮头,展现着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引导观众追寻大师足迹,在时代浪潮中勇毅前行。。此外,我校深度参与的情景音乐剧《请放心》以扣人心弦的叙事,用艺术语言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自信生活,引发在场观众强烈共鸣。演出过程中,中传学子
2025-11-19
古巴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一行来校访问
(通讯员 张佩佩 摄影 杨中天)10月19日上午,古巴高等教育部副部长莫德斯托·戈麦斯·克雷斯波一行来校访问。杨懿副校长与代表团进行了交流会谈。杨懿向克雷斯波一行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及未来教育的前景。他说,自2023年哈瓦那大学校长尼卡多和古巴教育部部长巴卢哈先后率团来访以来,中国传媒大学与哈瓦那大学,以及古巴信息与社会传播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杨懿表示,当前,中国传媒大学锚定“智能传媒”和“国际一流”两大主攻方向,持续推动国际化办学创新升级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未来,中国传媒大学愿进一步加强中古两国在教育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和联合科研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和文明互鉴。克雷斯波表示,中国传媒大学70年的办学成就与中国传媒事业的发展齐头并进,一脉相承。他说,古巴政府高度重视传媒人才的培养。未来,期待更多古巴学子能够来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深造,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为古巴国家建设与传媒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克雷斯波表示,古巴将在2026年2月举办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诚邀中国传媒大学代表团参加大会,共同促进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合力应对新科技发展背景下,高等教
2025-11-19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第41届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年11月13—14日,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第41届年会在贵阳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主办,贵州省广播电视局协办,中国传媒大学、贵州省广播电视协会承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二级巡视员杜永明,贵州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泽红,年鉴编委、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柴剑平,年鉴编委、湖北省广播电视学会常务副会长马莉等出席会议。全国广播电视系统的年鉴编委、特约编辑、组稿人代表等50余人参加会议。开幕式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二级巡视员杜永明代表年鉴编委会讲话,贵州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泽红,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柴剑平致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二级巡视员杜永明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是记载和反映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的大型工具书。40多年来,在年鉴编委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广播电视行业和中国传媒大学的智力优势,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严格把控编纂质量,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各项工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他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年鉴编纂要提高政治站位,严格按照大纲抓好供稿落实;要强化时效意识,严格按进度推进工作落实;要健全工作
2025-11-19
共绘“品牌共生未来”全新蓝图|2025国际区域品牌大会在中传举办
11月8日至10日,2025国际区域品牌大会在中国传媒大学成功举办。大会以“品牌共生未来:区域品牌发展的中国路径与全球链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各地的政府、行业领袖与专家学者,通过高端对话与思想碰撞,共同探索区域品牌从文化自信到品牌自强、从区域深耕到全球发展的创新路径。本届大会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品牌与传播研究院承办,擘雅品牌研究院、国家广告研究院协办。中外嘉宾云集:共绘区域品牌新蓝图11月8日上午,2025国际区域品牌大会主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圆形报告厅开幕。▲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剑平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剑平致开幕辞。他指出,在全球变革与文明互鉴的背景下,区域品牌已成为国家与城市连接世界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化与数智化交织的新时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区域品牌理论体系与实践范式至关重要,并期待本次大会能成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创新动能的重要平台。▲ 前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前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区域品牌建设是国家品牌体系的重要基础,应服务于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善两
2025-11-18
智能体时代:媒体如何重塑未来?——中国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报告(2024-2025)发布
11月11日至13日,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召开。大会以“智能聚力 系统变革”为主题,聚焦“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会上,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新闻培训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媒体研究院,中国新媒体技术展组委会联合发布了《大模型智能体助推系统性变革——中国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24—2025年,中国智能媒体发展已从“工具叠加”步入“系统重构”的关键阶段。大模型智能体正成为驱动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核心引擎,其关键在于实现从“人机协同”到“人机共生”的范式跃迁。目前智能体生态渐显,智能体新增工具、规划与行动能力,驱动AI从传媒业的“工具配角”跃升为“决策主角”, 支撑智能媒体从“环节优化”向“生态重构”跨越。▲ 《大模型智能体助推系统性变革——中国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报告(2024-2025)》《报告》从四个方面解析了智能媒体发展年度趋势:一是从智能媒体发展与政策、技术、市场、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2025-11-17
文化推进文明 传播决定传承丨“辅导员名师大讲堂”活动特邀熊澄宇教授作专题讲座
(通讯员 吴欣妍 马世博 刘智灏摄影宋俊泽 杨中天)为深入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部署要求,持续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思政引领力及文化育人能力,11月13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辅导员名师大讲堂”系列活动于中传学术中心V01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特邀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院长熊澄宇担任主讲人,围绕 “文化推进文明,传播决定传承”的核心命题作专题讲授。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融媒体中心常务副主任袁冶,国内交流与合作处(校友工作办公室)处长(主任)张芊,各学院党委副书记、专兼职辅导员、“2+2”思政辅导员、党委宣传部和融媒体中心教师、全体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发展与服务中心和“中传青年说”朋辈领学宣讲团代表共150余人参加,活动由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王芯蕊主持。熊澄宇教授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相关表述的变化切入,带领在场师生系统梳理了“文化”“文明”“传播”的内在逻辑,引导大家从“物质的符号体系、精神的价值体系、行为的制度体系”三个维度重塑文化认知。从珊瑚颂、中国茶到三场文
2025-11-17
国家艺术基金《艺术城市建设创意与传播人才培训》项目结业展在中传开幕
11月1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艺术城市建设创意与传播人才培训》结业展开幕式在中传学术中心举行。展览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艺术城市建设工作室协办,以“走向艺术城市”为主题,集中呈现项目成果与学员创作实践。该项目自7月启动以来,历时60天,涵盖集中授课、实地调研、创作辅导以及成果汇报等环节。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34位知名专家学者,构建了涵盖艺术创作、城市品牌、文化传播与空间研究的跨学科教学体系。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位学员先后在北京、呼和浩特、青岛等地开展现场调研与创作实践,持续在艺术与城市的共生关系中探寻答案。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剑平,广告与品牌学院党委书记陈江华,广告与品牌学院院长赵新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张鹏,《设计》杂志社执行社长兼主编李杰,《美术》杂志社研究员、学术交流部主任杨灿伟等校内外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柴剑平在欢迎辞中表示,学校依托多学科优势,组建高水平师资团队,致力于培养艺术与传播融合的复合型人
2025-11-17
意大利米兰国立大学代表团来校访问
(通讯员 张佩佩 摄影 杨中天)11月12日下午,意大利米兰国立大学副校长保拉·卡特纳乔一行来校访问。李新军副校长会见了代表团成员,并就建立两校合作关系进行了交流。李新军向卡特纳乔一行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情况。他说,2024年,在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之际,中国传媒大学应邀参加了在京举行的相关交流活动。今年,学校与米兰国立大学共同参与2025年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对深化中意两国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李新军表示,以签署两校合作协议为起点,未来,中国传媒大学与米兰国立大学可在学生交流、区域国别研究、国际预科教育、文化与人文交流等领域全面开展合作。卡特纳乔表示,中国传媒大学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传媒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米兰国立大学希望借此次来访与中国传媒大学建立务实高效的合作关系。她说,长期以来,学校秉持推动中意文化交流与务实合作的理念,积极培养对中国文化怀有浓厚兴趣,能为两国友好往来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米兰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欧洲文化重镇。未来,欢迎中国传媒大学师生来校开展合作交流,更期待两校共同推动中意两国的高等教育合作、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米兰国立
2025-11-16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区域国别学学科馆揭牌开馆
11月5日上午,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区域国别学学科馆”揭牌仪式暨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与文献建设研讨会在图书馆六楼区域国别学学科馆举行。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剑平,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等校内外嘉宾应邀出席。揭牌仪式由图书馆馆长龙小农主持。柴剑平在揭牌仪式致辞中表示,创建区域国别学学科馆是学校响应国家战略、探索学科融合、拓展知识疆界的重要举措。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性、语言多样性和文化敏感性,对文献资源与知识服务提出了专业化、精确化、深度化要求,希望学科馆打造本学科泛在化未来学习中心。他强调,要以AI赋能为驱动,继续高起点做好顶层设计、高维度制定建设方案,加强线上线下特色文献资源集约共享供给、协同校内外区域国别教学科研机构和文献建设单位,探索AI赋能下区域国别学新的学习模式、科研范式和服务模式。罗林作为学科专家致辞,他从国家战略和学科发展需求的高度,强调学科馆在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构建、厚积与传播中的不可替代作用,鼓励学校加大区域国别学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和精度。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刘素清作为图书馆学界代表致辞,她认为在区域国别研究蔚然兴起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2647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1
/
904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