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斌:国际视野下艺术史观的新指向

发布时间:2015-06-02浏览次数:162文章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摘要:艺术史观涉及民族性的艺术元素、艺术形态及艺术发生发展的历史。20世纪百余年来,中国文艺界开始理性地面向世界,从而与国际化的视野接轨。与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相适应,艺术史观先后受到了“进化论”“洋为中用”“非物质文化”观念的影响,体现为与时俱进的三个阶段。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艺术史观

当今时代,对文化提出了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此提供了在国际视野下艺术史观的新视角。

“全球化”与“本土化”相辅相成。全世界的文化艺术,本身就是由一个个独具个性的本土文化构成的。文化的全球化不等于一体化,更不等于西方化,这一点学界已达成共识。在现代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各国、各民族的本土文化不仅不应该被削弱,反而更应该加强,甚至弘扬。

走进21世纪,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的国家争相举办奥运会、世博会、文博会等国际盛会。在这些国际性盛会上,展示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各历史时期的文艺形态,便是琳琅满目、多姿多彩、难以替代的“本土文化”。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有各民族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体现有人类的文化基因(核心因素包括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显然,非物质文化的记录和保护,立足点在于人类的“文化基因”。正如20世纪以来,生物学已摆脱“生物进化论”的局限,突破“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理论,强调“基因”遗传与变异(包括有所选择的转基因优良品种)。因此文化基因也可以被理解为突破了简单的社会进化论和形而上学的庸俗社会学,强调“原生态”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性措施,考虑到了文化艺术形态的相对稳定性、相对独立性以及时代和民族的跨越性。据“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近十年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于2001200320052009年分别命名了四批世界非物质遗产,其中涉及中国26项。我国也逐级确定了数以百计的“非物质遗产”项目。

艺术是视听形态和文化符号。众所周知,古希腊哲人提出的“艺术”,包括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五大艺术门类,由此又拓展出美术、舞蹈、戏剧等“次生态”艺术,这都可以说是“原艺术”。按当代视角,则岩画、文物、民间音乐、原生态舞蹈、民歌、讲唱、傩文化、面具戏剧、祭祀戏剧、仪式戏剧等莫不具备“原艺术”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史观进一步解脱了观念束缚,名正言顺地拓宽了研究领域。

举例来说,乡间社火以及行将消失的傩戏、傩俗、傩文化,无可否认地具有浓重的、落伍的“旧”意识形态痕迹,但是其艺术形态体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足迹,文艺界专家们喻之为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们是千百年来中华文艺的资料库与蓄水池。

礼失而求诸野,文失亦求诸野。当今机械艺术、电子艺术迅猛发展,“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倡导的艺术史观涉及人类不同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创造,涉及到不断消失或行将消失的艺术的原生态———包括手工艺术(工艺美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史观的语境下,文化视野更为开阔、更为科学,由此也开拓了文艺家走进田野、关注民俗的艺术新天地。

(作者系我校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