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补正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史学视角下黄仁宇的战争报道分析
1. 抗战史:补正被遗忘的缅北战场
二战期间,中国军队曾两次入缅对日作战,黄仁宇参与的反攻缅北的战役属第二次。缅北之战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唯一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它的规模和声势虽不能与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相比,但却与抗战大局密切相关。这次胜利不仅打通了中国与盟国间的陆上交通线,而且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但如上文所述,时过境迁,这段历史已被大多数人所忘却。
因此,无论黄仁宇还是吕德润,他们以战争亲历者身份写下的这些通讯报道便具有了较高的史料价值,二者的报道各有所长,相互作为补充,弥补了抗战史中的某些缺页。吕德润曾回忆说自己有篇通讯报道——《中美训练军区巡礼》内容很单薄,连个开办时间、负责人等都没写清楚;尽管如此,当时重庆《大公报》还是在要闻版以显著地位刊登了这篇短文。这说明来自缅北战场第一线的消息非常重要,同时又难以获得。而黄仁宇战地通讯的史学意义恰恰表现在它提供了丰富的关于缅北战争第一线的斗争、生活场景,补正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黄仁宇关于密支那战役的报道便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密支那之战是缅北反攻中最大的也是最激烈的战役,影响巨大。因它地处缅北中心,南有铁路可通仰光,又是中印公路必经之地,所以它是我军志在必得、日军势必死守的战略要地。但据吕德润讲,由于闪击密支那是在极端秘密下进行的,所以记者事先不知,等密支那打起来了,又不准记者前往,致使他这个随军记者只能在雷多军部看前方传回来的战报。而当时黄仁宇作为职业军人亲身参与了密支那战役,还因此负了伤,在养伤的间歇撰写了《闪击密支那》这篇通讯报道,长达一万两千字,在报上连载了四天。单单这篇文章他就领到三百卢比的稿费,相当于七十五美元。他后来在回忆录中直言:“我一辈子从没领过这么多钱,接近一个上尉五个月的卢比津贴。”
另外,黄仁宇与吕德润的报道中都写了许多普通士兵的故事,他们当中有很多都是像黄仁宇那样投笔从戎的大学生。有一些人的名字还刻在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上,有回国探访的亲友在碑文上找到亲人的名字时还会激动万分,以亲人参加过抗日战争为荣,但他们的事迹已被大多数人忘却了,很少有人提及。吕德润说,这可能是因为“前些年在那‘念念不忘阶级斗争’的年代,忽视了历史背景,只记住了从戎者在国民党军队当的兵,又和美帝有过接触,便构成了政治历史问题,被当成了清查对象,经受磨难,对此避之唯恐不及,不提也罢”。从这个角度讲,黄仁宇与吕德润的通讯报道便是对这些学生兵的珍贵的纪念。
2. 个人史:从职业军人到历史学家
此外,同时作为职业军人和“业余新闻记者”在缅甸度过的这段时光对于黄仁宇的人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拉班追击战》中,黄仁宇曾描写一个日本上尉被我军巡逻兵开枪打死,尸体歪倒在桥底,头浸在水内,死时身旁还有一张地图及一本英日字典,两件物品都湿了,被邱上尉放在矮树丛上晾干。文字没有愤怒和仇杀情绪,反而蕴含着某种同情。多年以后,黄仁宇在回忆录中才说出当时的未尽之言:“毋需多久,我就发现死者和我有许多共通点,属于同样的年龄层,有类似的教育背景。在死前一天,他还在努力温习他的英文!谁敢说他不是大学学生,脱下黑色的学生装,换上卡其军装?想想看,要养大及教育他得花多少心力,接受军事训练得花多长时间……种种事由之所以发生,是由于他出生在黄海的另一边。”
正因为如此,黄仁宇在抗战结束后打算重返校园,但他不想再念电机工程。他说:“看到眼前出现的人类如此大规模的奋斗与挣扎,我已经对别的领域产生兴趣,不想再研究安培、伏特、静电系单位等。”可以看出,亲历战场引发黄仁宇对人生有新的感悟,这对于他以后从一名职业军人过渡到一名历史学家不无影响。在国民党从军的经历也引发他对中国制度性结构的反思,这对于他提出“大历史观”(macro-history),主张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technic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也不能说没有帮助。总的来说,《缅北之战》作为黄的少作,对研究这位大历史学家的个人史也颇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