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彭明荃 陈思思 摄影 罗海明)7月23日至27日,我校经管学部文化发展研究院师生前往京杭运河沿线文化古镇开展夏季小学期专业实践,经管学部党委副书记兼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文化发展研究院教师王青亦亲自带队指导研究生开展实践活动。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水利工程。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国为伐齐始凿),完成于隋唐,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兴修完成才称京杭大运河)。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随着现代交通能力的变化,运河的运输功能正在弱化,但是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功能却在不断彰显。京杭大运河绵延经过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四个省,形成了一条独特的运河文化线路,而运河沿线的古镇便是运河文化线路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了一条传承着文脉的历史长河。
7月24日,调研团来到位于苏州的东山古镇的陆巷古村,东山古镇历史悠久,历代有不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都曾到此游乐休憩,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陆巷古村位于东山后山,形成于南宋,村子环境清幽静谧。在这里,调研团成员同生活在陆巷古村的古法酿酒坊主人进行访谈,详细了解了酒坊的经营现状,并就陆巷古村的发展情况进行交流。调研组成员还随机采访了部分古村原住民,听取了他们对于古村改造开发的想法与意见。
(文化古镇调研团在陆巷古村)
(文化古镇调研团入户访问村民)
随后,调研团驱车赶到苏州木渎古镇开展调研。木渎古镇是江南著名的古镇之一,素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誉。木渎古镇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汉族水乡文化古镇,已有2500多年历史。在这里,调研团深入古镇非遗传承所与从事核雕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就核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问题进行交流。
(文化古镇调研团访问木渎古镇)
(文化古镇调研团对话核雕市级非遗传承人)
7月25日,调研组一行来到湖州市南浔古镇。南浔的发达得益于运河。从南宋到民国,南浔一直都是江南重镇。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南浔古镇环境安逸平静,生活节奏缓慢,名气相对其他江南古镇较小,因此外地游人并没有其他古镇多,这也就使得南浔保留了其最原始的古镇生活气息。南浔古镇试图通过制定“南浔古镇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古镇产业转型升级。
(文化古镇调研团走访南浔古镇)
(南浔古镇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黑板报)
7月26日,调研团队来到湖州市德清县,上午在当地文广新局的协助下来到莫干山脚下,考察了以裸心谷为代表的“洋家乐”民宿。裸心谷是由南非人在莫干山山腰上搭建起来的一个拥有数十栋树顶别墅及圆形夯土小屋的度假村。一经落成,便名扬海内外,《纽约时报》曾评选了全球最值得一去的45个地方,莫干山排名第18位。下午来到具有1200年建城史的新市古镇。新市古镇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而建制历史就达1200多年。千百年来居民临河而建,傍桥而市,形成典型的江南风情,新市是浙北地区大运河侧的重要商埠,自古繁华,民风质朴,人才辈出。
( 文化古镇调研团座谈新市古镇历史情况)
7月27日,调研团来到此次调研的最后一站:杭州市淳安县,实地走访了淳安县的“文渊狮城”文化旅游综合体并与淳安地方领导座谈文化特色小镇建设。1959年,为了建造当时最大水利枢纽工程新安江水电站,原先新安江畔的淳安县“贺城”与遂安县“狮城”合并而成现在的淳安县。随后,这两座建造于唐代,曾是中国遂安文明的发祥地中心的古城,一座被拆迁,一座被一夜间淹没在碧波之下。如今,为了带每位客人穿越回东方古镇,一群工匠,耗时数载,成功将文渊狮城完美还原上岸,古狮城著名的姚氏、功德牌坊、贞节牌坊等7座牌坊,以及诸多水下古城的建筑细节进行了复原。调研团在文渊狮城还带上VR眼镜身临其境潜入水下360度环顾了狮城原貌。
(文化古镇调研团实地走访“文渊狮城”文旅综合体项目)
文化发展研究院师生此次调研时间刚好赶上当地橙色高温预警,苏杭地区几乎每天室外温度都在40度以上。但是为了收集京杭运河沿线文化古镇的一手数据和材料,深入了解当地实际,文化古镇调研团师生不畏酷暑,坚持实地走访调研。通过乡土实践师生进一步发现京杭运河文化古镇发展的不同模式,逐渐形成京杭运河沿线文化古村落保护及适度开发的研究设想,期望为京杭运河文化线路上古镇的开发寻找到一条新的文化发展路径。中国传媒大学京杭运河文化古镇调研团在未来也将持续关注京杭运河文化线路的更新与规划,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建言献策。
(编辑:尚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