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宁辉)9月28日晚18:30,在46号楼一层报告厅,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副总监、里约奥运会报道负责人方钢带来了一场关于里约奥运会总体设计、新媒体传播及报道沿革等专业话题,及里约奥运背后的故事的讲座。讲座由互联网信息研究院赵树清院长主持。
讲座开始,方钢总监讲述了从1996年的奥特兰大奥运会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二十年间体育赛事报道的发展历程。
1996年的奥特兰大奥运会,24小时的前场制作播出。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大片概念的引入,使围绕一场比赛的操作有了雏形:开始有了现场评述,直播时出现出镜记者。当时除了中国,只有德国、美国等极少数的国家在直播过程中有出镜记者。同时,在这届奥运会上,节目组对每个运动员都制作了三至五分钟的宣传短片,运动场上的解说词也写得非常棒。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奥林匹克回到了故乡。奥运对人的关注有了具体的概念:这届奥运会引入专业的解说嘉宾,如“田亮解说跳水”。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全资源的释放与高潮,使制作团队开始考虑传播的目的性问题,对人的关注有了更丰富的解析。介绍运动员的字幕做得很朴实,有名字、成绩,还将每个人的照片作为头像。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尊重对运动会的基本认知,比如规模、项目、人数等。方钢认为:“尊重体育规律是报道的基本认知,尊重运转规则是报道的基本保障。我们不仅要关注获奖多的热门项目,同时也要关注参会的冷门项目。”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有了更大的进步,在体育报道中应用了新媒体。
在对里约奥运会的报道中,我国使用了四个频道及新媒体平台。新媒体平台的推出完成了资源发布。奥运报道中的信号原则要包含公平、高质、动感、激情和标准化;实行全程故事化;格局、情节和鲜明人物是极其重要的三个抓手。
在现场提问环节,对于今后的体育赛事是否会有观众进行解读的问题,方钢总监给出了答案:“考虑到传播的目的性和观众情绪的瞬间性等因素,必须由专业报道人士进行解读。”有观众问到在里约奥运会中,有的出镜记者受到非议,有的记者得到褒奖,如何看待这种两极化的评价?方钢总监回答道:“有的记者可能设计感过强,脱离朴实,脱离普通观众的第一反应。但记者的采访一定不能伤着运动员。”
方钢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副总监,参与了体育频道部分重大报道,曾担任悉尼奥运会播出总导演、雅典奥运会报道(北京)负责人、北京奥运会报道策划、播出负责人、里约奥运会报道负责人等。
方钢经典语录:
1. 对手是实现梦想的另一只手。
2. 体育报道永远跟技术团队绑在一起。
3.体育本身是娱乐,体育不能娱乐化。
4.体育是由分秒构成的,每个分秒都可以说是新闻点。
5.所有的策划一定要有秩序。秩序可能会抑制激情,但能保证智慧。
6. 奥运报道要集合奥运的全貌和个性点,体现出奥运信息传达的快速。
(编辑: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