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部海外教学实践团专访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

发布时间:2017-08-04浏览次数:195文章来源:新闻传播学部

(通讯员 顾博涵 陈旖慧 摄影 贾秋阳等)7月24日下午,在新闻传播学部党委书记、副学部长胡芳老师以及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班主任的带领下,新闻传播学部国际新闻传播海外教学实践团(A组)师生来到比利时首都鲁塞尔,对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谭轩女士进行了专访。


谭轩女士立足国家文化传播战略,结合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的具体情况,向实践团(A组)师生做了详细介绍。她指出,2015年,时值中欧建交四十周年,为推动中欧人文交流,促进两大文明之间的互动和友谊,首届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在布鲁塞尔举办。2016年是中欧关系第五个十年的开局之年,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组委会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正式成立,建立了中欧文化艺术交流的常态化机制。这一年,在中国传媒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等中外知名高校的大力支持下,组委会成功举办了首届中欧国际青少年电影节,以文化为桥梁、以艺术为纽带,通过青少年创作的优秀作品,展示东西方文化风采,促进中欧之间的深入了解,推动中欧友好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当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新的机遇。谭轩女士指出,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也是基于“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大背景所开展的文化实践活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目的在于民心相通,这是中欧之间实现政治合作和经贸交往的重要基础。对于组委会而言,我们期待将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建设成为沟通中欧民众、强化中欧关系的良好平台,基于文化艺术这一载体,聚集人气、凝聚人心,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更高层次的战略互信。

作为身处国际文化交流一线的资深工作人员,谭轩女士结合自身经验,围绕如何“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与实践团(A组)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她认为,第一,要找准位置,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和能够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提升传播效果。第二,要找准对象,在中欧之间进行国际传播,既要面向欧盟政府,也要着眼欧盟民众,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群体,要有不同策略。第三,要找准路径,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国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越发多元,文化艺术能够唤起东西方的情感共鸣,赋予中国故事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深远的意义,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谭轩女士表示,当下,发展国际传播事业,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要靠一代又一代的国际传播人才,希望同学们能够肩负责任感和使命感,继承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优良传统,主动融入国际化环境、适应国际化竞争,在未来的国际传播中,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风采。

(编辑:宋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