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卷本《美学与诗学——张晶学术文选》(以下简称《文选》)已经问世,这是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张晶先生从自己800余万字的著述中精心择取的300余万字代表性论文、论著,代表了作者从事学术研究以来30余年间的丰厚成果。其第一卷所收为《辽金元诗歌史论》及《辽金诗学思想研究》,第二卷所收为《禅与唐宋诗学》及《神思——艺术的精灵》,第三卷所收为围绕“审美范畴”和“中国古典美学”两个领域写作的系列论文,第四卷所收为围绕“诗词曲”、“诗与禅”、“诗词审美”、“文学史与古代文论”所写作的系列论文,第五卷所收为辽金元诗学论文及书序书评,第六卷所收为围绕审美文化视觉文化、文艺美学与艺术美学、艺术媒介与传媒艺术等领域的论文。综上可见,张晶先生不仅在中国文学史、文论史、美学史、艺术史等领域均有卓著建树,而且在文艺美学、审美范畴、艺术理论乃至视觉文化、媒介文化等领域也是诸多开创。那么,诸多纵横交织的研究成果背后,是怎样的主体素养在源源不断地支撑着学术成果的遍地开花呢?笔者纵观全集,发现问题意识与思辨精神是理解张晶先生学术创获丰富的关键所在,而高度的理论修养则是敢于直面各个陌生领域和复杂环境的底蕴源泉。
问题意识:草创与综合
辽金元诗歌研究是张晶先生较早发现的“被遗忘的角落”,但这种“遗忘”是有原因的,因为以传统的学术研究范式来衡量,这三个朝代诗歌文献和诗歌成就都“有限”。但张晶先生依然对这笔“寂寞宝藏”的“研究价值”充满信心,提出了“至关重要的,是这三代诗歌在中华诗史上的独特作用,换言之,是它为中华诗史的发展历程增添了哪些新质?”(《辽金元诗歌史论·绪论》)[ 张晶著:《美学与诗学——张晶学术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一卷,第3页。]这样的命题。那么因此,北方地域文化、契丹和女真民族文化对原有诗歌传统的影响与交融就相应地成为重要的课题。这些工作,都是“既需要综合,又需要草创”的。作者在创造性提出的金诗“三期说”等观点后,对辽金元诗史做了全面的梳理,并特别关注游牧文化和女真文化以及理学思想对辽金元诗歌的影响。紧接着,张晶先生又在《辽金诗学思想研究》一书中提出了“辽金诗歌价值重估”的问题,提出了金诗“清切”、“雄放奇崛”、“浑厚朴野”等有别于宋诗的独特风格;对于金代的诗学思想,作者也提出了“一以贯之的诗学观念”、“鲜明的理性批判意识”等论断。除第一卷所收两部专著外,张晶先生对辽金元诗学的诸多论作也收在第五卷中,以这些成果为基础的《中国诗歌通史》(辽金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也获得了教育部科研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科研成果特等奖。作为中国辽金文学学会会长,张晶先生在历届年会及相关事务中也引领和号召着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人们用自己的努力去回应辽金元文学的特质问题,从整个中华文学史、文化史的角度去看待这一时期由文学而代表的地域、民族和观念上的交流。
除第二卷收有《禅与唐宋诗学》专书外,全书在中国文学史、文论史、美学史等已有学术领域深入耕耘的散论亦有众多,其余大都收在第四卷中,大都能够不囿于前人成见,提出独特的视角与结论。如《文选》第四卷所收作于90年代初的《陶诗与魏晋玄学》选择了从哲学的角度看待陶诗,从陶诗中明显表现出的“玄学的命题转化为人们的审美思维,从而改变了诗的艺术表现方式” [ 同上,第四卷,第77页。]入手,考察了某些哲学观念是如何转化为艺术思维方式的问题,从一个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一个别致的景观。
思辨精神:抽象与整合
对于“抽象”能力,也是张晶先生十分重视的,“抽象能力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能力,不会抽象,也就丧失了人的超越品格。人之所以能够超越动物而构建出属于人的世界,关键在于有着远远高于动物的抽象能力”。[ 张晶著:《美学与诗学——张晶学术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六卷,第163页。]抽象能力也是学者最重要的素养之一。如果在说《禅与唐宋诗学》一书中,我们读到的更多是作者自在、自为的学术探索之愉悦,那么,在《神思——艺术的精灵》一书中,我们却能深切地体会到学术责任和使命的担当,而这部作品正是在主体高度的抽象能力基础上完成的。“从中国古代美学的当代价值这样一个角度来看,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研究及学理性阐释,不仅是有必要的,而且是现阶段最有建设性意义的工作”[ 同上,第二卷,第165页。],从具体做法上来说,就是张晶先生提出的“熔炼整合”。“所谓‘熔炼整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将相同或相近范畴的资料集中打一起,加以提炼,纳入到一个主范畴的框架之中,使之既有丰富的底蕴与内涵,又有高度的综合性质。二是梳理各主范畴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一个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的范畴网络。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既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又有较为严密的逻辑联系的美学体系”。[ 同上,第二卷,第168页。]
沿着这一思路,张晶先生不仅全面考察了“神思”范畴的多维内涵,而且对感兴、惊奇、回忆、静观、化境、化、观照等审美范畴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可以说蔚为大观。同时也延伸到审美文化的研究和当代美育实践中去。在《文选》的《自序》中,张晶先生将“熔炼整合”转换为“在准确理解和阐释文献基础上抽象与整合”,做了更进一步的总结。
理论高度:批判与建构
张晶先生在《文选》的自序中间接提到了这种主体素养的核心:主体的思辨能力、批判能力和理论建构能力。这些能力是张晶先生通过长期研读西方哲学经典得来的,正是这种超越对象而存在的主体理论高度,使得张晶先生不仅不畏惧学术研究上的“蛮荒”之地,也不会退步于文艺美学能够覆盖到的当代文化现象。如前所述,在审美范畴和审美文化研究中,张晶先生已经充分运用这种来自长期理论文献研读而带来的高超思辨能力在学术上自成一家。而在《文选》第六卷中,张晶先生在视觉文化的研究上更是自如地发表者高屋建瓴的意见。
“视觉文化”一编包括一组以“图像”(包括视像、影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章。《视觉文化时代图像何为》一文猛烈地抨击了将视觉文化与文学截然两分的看法,指明了文学在当代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图像的审美价值考察》一文提示了对图像审美的关注,强调审美批评的理性态度和批判权力。《图像的审美价值与传媒艺术功能剖判》一文从美学的角度对当今的审美活动与图像对象之间的审美经验问题进行了客观的阐释,既指出了传媒文艺对其他艺术样式的整合地位、图像对于人的审美感知的全面提高,又点明了“大众传媒的图像无处不在地充溢着人们的眼睛,也遮蔽着人们的思维,久而久之,造成了人的抽象能力的退化”[ 同上,第六卷,第163页。]这个客观趋势。《“图像时代”文艺学的突破之维》一文面对“图像时代”文学所面临的“边缘化”、“遮蔽化”理论危机,反对“终结”说,强调文学和图像之间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视像的深度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一文痛责当下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文化只有描述和介绍而疏于批判和建构的现象,“不破不立”,该文以现象学哲学“本质直观”等理论的启示回应了这种消极的态度,号召对“视像的深度”的追求。凡此种种,都是学术界难能可贵的胆识之气。
张晶先生在文艺美学与艺术美学的学科建设、艺术媒介与传媒艺术的前沿思考,这里无暇也无力更多介绍,“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论语·子张》)。笔者虽有幸叩门游观,但满目琳琅之下已不得其径。这篇心得小札算是给自己宁心定气,接下来还是要更加深入地研读《文选》,追踪张晶先生的新论。
(*作者王永系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辽金元文学)
(编辑:曹琬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