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专家学者发言摘要(三)

发布时间:2017-11-09浏览次数:520文章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浙江省特级专家肖瑞峰教授:

张晶教授在研究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传统方法和新方法论加以融通,同时也实现了问题意识与探求精神的融合、广博学识与专精术业的融合、天赋异禀与勤勉学风的融合。他的论文绝对不是采用贴标签式的肤浅做法,而是内化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并且转化为多元的研究视角。他在研究过程中注意交叉、抽象、整合、转换、提升,融通中外,汇通古今,取得了令人称羡的成就。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春青教授:

张晶教授治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是通过文学史兼具文论,涉及到现代美学西方理论,这个路子是比较少见的。他的研究不是恪守古代传统专著的方法,也不是用解放以后形成的研究文学史的简单梳理,而是进入了一种理论阐释的层面,他能够借鉴现代与西方的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理论的各种方法与观点对中国古代的观念进行重新的梳理和关照,发现其中很多有意义的问题,这种学术视野,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钦佩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郭英德教授:

张晶教授在学术研究上十分专精和专一,作为同辈人、同龄人,我们要向张晶老师学习,在理论上开拓,在学术领域上也要不断开拓。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教授:

张晶教授的学问实现了“三个打通”:一是中西打通,既能着眼于传统学问,又能够放眼西学,这一点无论是眼界、心态,还是具体的作为他都可以称作是标杆;二是古今打通,他做古学,但完全不排除当今时尚的视野,对前沿有敏锐的把握,努力地寻找着古今的融通和结合;三是跨学科的打通,他研究古典文学和美学,同时能够把相关的语言学、传播学等跨越进来。除此之外,张晶学兄还有“四有”:他是“有种的”,作为一个中国学者,他有发自内心的自觉的历史担当,有为中国学术立命的情怀和意志;还是“有货的”,他的学识十分丰富;同时也是“有情的”,他读书做学问一直都带着浓浓的情怀;他还是“有趣的”,做学问总是情趣盎然,每一个学术观点的发现都会情不自禁地跟你分享。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规划处处长左东岭教授:

张晶兄人聪明又勤奋,能够兼通使他取得了非常大的学术成就,这是值得庆贺的。如果我们不能像张晶教授一样做到兼通,那也不必强求一致,选对学术领域,守住自己的家法,如郭象《庄子注》云:大鹏飞的很远,小鸟飞树梢也行。


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金永兵教授:

张晶教授有述有作,力图构建中国话语;其次他面向时代,激活传统;张老师整体的学术理论是由点及面的;最后他更是有直击难题,勇于攀岩的气度和精神。这些都对我有非常大的引领和启发作用。


中央民族大学文日焕教授:

张晶这些年有这么大的成就我以为得益于两方面:一是他的坚守与勤奋,二是得益于他的学术天赋,以及他的学术意志。这6本书不仅是他本人几十年来对学术研究的总结,某种意义上也总结了中国美学和诗学的一些研究成果。


(编辑:曹琬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