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学部“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现状与未来”研讨会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18-06-25浏览次数:479文章来源:文法学部

 (通讯员 赵亦飞)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有许多新成果需要加以总结,高校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也迫切需要推进。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北大讲话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热情,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同时为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加强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2018年6月15日至17日,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组织召开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现状与未来”研讨会。

会议邀请了陆贵山、党圣元、王杰、谭好哲、胡亚敏、李心峰、丁国旗、季水河、冯仲平等多位国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与会指导,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学部长李怀亮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基地”首席专家张晶教授以及中国传媒大学从事文艺美学教学研究的中青年教师杜寒风、李有兵、陈友军、王永、张一玮、杜彩、肖锋、杜莹杰和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中文系的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讨。

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两大主题展开讨论。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中文系系主任陈友军教授主持,文法学部学部长李怀亮教授致辞。李怀亮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处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以及社会信息化“四化”的大潮中,各个国家都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在这种国际形势之下,全国上下都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文艺美学发展的大好时机,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也应该结合现实走出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此外,李怀亮教授还结合中国传媒大学中文系学科的历史沿革,总结了我校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取得的成绩并指出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希望专家们为文法学部的建设建言献策。

中国人民大学陆贵山教授重申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实现“创新”,重点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实践精神和变革精神,认为这三大精神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之要。陆贵山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没有创新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到最后的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综合当时辩证法和唯物论的思维,创新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在谈到经典逻辑的“正、反、合”时,陆先生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本质上的革命的、批判的精神。批判旧世界、创建新世界,就要处理好批判和创构的关系、共同性和差别性的关系,建设人类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不是大同世界,共同体中还应当包含差别、对立,甚至包含必要的斗争。当然,仅有批判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转化为物质的批判——实践精神——批判精神的物质化、行动化,实现人类的解放需要实践活动,要靠有实践力量的人去改变旧环境,创造新环境,实现社会的发展,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陆教授特别强调了马克思“要靠有实践力量的人”这一观点的重要性,认为知识分子要成为有实践力量的人。关于变革精神,陆贵山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层次的一种精神,变革就是要改变历史结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尤其强调社会历史变革。

中国社科院党圣元教授指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学科与理论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而贯穿其中的一个主线就是加快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思想体系构建和话语创新。党圣元教授提出,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就应着重把握好民族性、原创性和系统性三个主要方面。就民族性而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和价值体系构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论资源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原创性而言,只有以中国经验、中国问题、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原创性的思想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学术、话语和价值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于此,强化对当前现实中的一系列文艺、文化问题的分析研究,提炼出具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正是构建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的着力点、着重点。就系统性而言,我们要善于从文艺创作实践中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的文化和理论自信,致力于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构建。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王杰教授指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要处理好当代性、未来性和物质性三方面的问题。马克主义美学和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当代性,在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在当代有了重要发展,新的历史语境提出了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相关学者做的不同研究都应该放在当代性这一大的语境下进行讨论;关于未来性,王杰教授不主张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个概念来表述从21上半叶到当下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关于物质性,王杰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物质基础,不是简单地物理学上的物质,指的是现实生活关系,从美学角度讲是现实审美关系,这实际上是客观的,是具有物质性的,既不是简单的物理意义上的物质,也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在历史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关系和现实审美关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心峰教授重点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现实精神的重要性,认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包括其中的中国化、民族化、人民性、时代性,这些都与现实范畴有密切的关系,都可以从这个范畴加以引发,加以展开,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因此要把现实精神真正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核心范畴进行探讨,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这才是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杂志社副主编冯仲平教授从分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经典著作入手,按照物质本体论的哲学基础、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等10个方面勾勒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经典著作集中呈现的主要内涵和基本构架,列举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基本内涵(理论构架)、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在中国的新发展(断面与主线)、全球化趋势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国际化特性(交流与融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中国化的新发展问题,并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简要提出了如何界定“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范畴的问题。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谭好哲教授指出,文艺的本质属性是随着认识的情况而不断推进的。谭好哲教授认为,我们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性问题,而且还得是“真问题”、“真”的理论问题,是理论的现实性的“真问题”;它和文艺发展的现实性的“真问题”是绝对不能分开的,这就涉及到“人民性”这样的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胡亚敏教授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研究框架,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研究、建立、完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首先是不再按照原有的文学理论的模式,不能沿用苏联模式,不能沿用文学概论的模式,也就是不能按照文学是什么,文学的特征,文学的规律这样的模式来搞;同时,要读原著,而不是语录式的、或是书信选读的单篇文本,而要在用什么样的框架来建构“形态”的这个问题上花力气。关于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研究,胡亚敏教授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个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一个是在问题域下的马克思,还有一个是整体知识域下的马克思。就是用科学的观点来审视马克思主义。此外,胡亚敏教授还提出,要从整体性和系统性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整理马克思的遗产的基础上完成中国形态的建构。

中国社科院丁国旗教授指出,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丁国旗教授认为,文学艺术的发展不是固定不变的,马克思主义是讲辩证发展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一定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不断提升的。从这个角度讲,丁国旗教授认为“人民性”可以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质属性。他还从文艺属性的时代性、具体性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对文艺属性抽象的理解还原到具体的文艺实践中去,才能还原到每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对文艺的不同认识上来。

湘潭大学文学院季水河教授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的中国问题意识。分析了其三种主要类型:社会变革意识、文艺发展意识和理论建构意识。并对这种问题意识影响下的理论形态——政治形态文论、批评形态文论和理论形态文论做了深入分析,季水河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既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那就需要与中国的具体创作实践相结合。在论述中国问题意识与这几种理论形态的辩证关系时,季水河教授从问题意识的交叉聚合点、理论形态的相互影响性、评价标准的具体多样化三方面阐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的丰富内涵和复杂景观。

最后,“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基地”的首席专家、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张晶教授从分析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提出的“中华美学精神”入手,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来进行。张晶教授指出,“中华美学精神”具有与西方美学颇为不同的独特民族气质,它源自于几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又在当下国人的文学艺术活动和审美生活中焕发着活力。“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要义,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讲求”。张晶教授指出,“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是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运思的独特方式;“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是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表现的独特方式;“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是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存在的独特方式。张晶教授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的解读,强调了扎实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语境还原对深入理解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要性。

此次研讨会是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基于自身学科建设的需要组织的一次立足学术前沿、把握学术动态的重要会议,会议有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精神的探讨;有关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有关在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框架的基础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关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下文艺现实融合的观点;以及与会专家们一致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新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性思维、现实精神等思想,都使在座的师生深受启发,并使大家深刻认识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理解和感悟。

(编辑:陈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