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硕士班2018年赴福建国情实践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18-07-16浏览次数:1134文章来源:新闻传播学部

(通讯员 辛悦頔 陶紫东 徐英波)7月5日,中国传媒大学2017级国际新闻硕士班结束了为期7天的福建国情实践活动,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归程。一路走来,伴着葱郁的榕树和青芒的芬芳,同学们的汗水挥洒在福建的夏日里,诸多感慨和回忆珍藏在心头。

6月30日,国新班同学们在三坊七巷追忆名士风流。

7月1日,同学们在革命陵园重温入党誓词

7月2日-3日,国新班同学们深入“中国扶贫第一村”,在赤溪村进行基层调研。

7月4日,传媒大学国新班师生一行来到本次福建国情实践的最后一站--中共宁德市委党校。首先,带队老师叶明睿老师向宁德党校赠送了《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等多种书籍。随后,宁德市委党校黄雄副校长为同学们进行了题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的实践与探索—兼谈<摆脱贫困>的理论价值和思想贡献》的主题报告。

在报告过程当中,黄副校长结合习总书记在宁德基层工作期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而成的《摆脱贫困》一书,为国小新们讲述了习总书记在宁德基层的工作情况,同时展现了习总书记在执政、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的主要思想以及习总书记始终秉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对于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

而对于如何进行国际传播,黄副校长也给国小新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他向国小新们推荐了习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当中关于新闻思想的文章《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这对于国新们学习、践行习总书记的新闻思想将大有助益。其次,他建议国小新在国际传播过程当中要善于抓细节、讲故事,展现基层真实生活、讲述中国生动历史,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主题报告结束后,国小新们迎来了国情实践教育福建行成果总结会。首先,叶明睿老师从两个层面出发,对国小新们在本次国情实践中展现出来的专业素养和精神风貌给予了高度肯定。

叶老师说:“在酷热的环境下,同学们没有丝毫懈怠,每一组的工作状态都很积极,同学们展现了高度的默契和团队合作能力。我相信,这次的国情实践一定会化为同学们的宝贵回忆,对将来从事新闻工作有所帮助。”

随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福建站的陈子淳老师逐条放映了各组拍摄的新闻短片,并结合自身经验对短片进行了精彩点评,让同学们获益匪浅。

什么样的片子才能达到央视播出标准?如何做出有格局、有灵气的新闻片?在向职业新闻人看齐的道路上,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对于这些问题,子淳老师给出了干货满满的7条“箴言”。

1、选题要抓准,角度要巧妙。

2、同期声要有现场感和讲述感,采访者不能和环境脱节。

3、巧用大数据,简单、有效、直接。

4、采访提问不能止于事先准备的问题,深入聊下去才会有意外之喜。

5、细节决定成败,电视片拍摄不能缺少细节。

6、“人”是决定片子里有没有灵气的关键要素,一定要多做人的特写,人的状态是反映现场状态的最佳素材。

7、记者的站位决定了片子的格局,横向扩展、竖向纵深可以增加片子的广度和深度。

国小新各组在实践中都拍出了怎样的作品呢?赶紧来一睹为快吧!

第一组:《旅游产业升级,赤溪如何留住“漂”来的游客?》

1993年,赤溪村修建了第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旅游业逐渐成为近年来该村重点发展产业,真人CS基地、民宿建设和竹筏漂流等活动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但是,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绝大多数来赤溪村的游客仅仅是将这里作为过路歇脚的地方,少有留宿或者进一步消费。这一问题亟需解决。


第二组:《“人求上进先读书”—从教育看赤溪村的三十年脱贫路》

赤溪小学的改变是一面镜子,映射出这个村子教育条件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现在学校设施,地理位置越来越好,但是依然存在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和缺乏专业教师的问题。“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欲成才先读书”,扶贫从思想观念开始,村子的长远发展从娃娃抓起。


第三组:《新长安街—扶贫靠思想 创新在路上》

“新长安街”——赤溪村村民进行商业活动的聚集区,也见证了赤溪发展的历程。赤溪发展之初,两家店的老板抓住机遇,主动创业,干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不失为赤溪脱贫的典型代表。本片以两家店的老板为主要人物,挖掘他们创业的故事,反映新长安街面貌变迁背后的原因,展望赤溪在未来奔向全面小康的通途。


第四组:《赤溪白茶—“第一扶贫村”的新名片》

以白茶文化作为切入点,展示赤溪村村民如何因地制宜做好“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促增收”文章,做大做强优势生态产业。一片树叶带动的不仅仅是产业的发展,更是旅游业和文化的发展。

第五组:《致富路上的新媳妇》

34年前,“贫穷”是赤溪村的代名词,最穷的人只能“婆媳同穿一条裤”。外来媳妇闻“赤溪”色变,婚嫁问题更是只能靠内部解决。从无人知晓的穷山沟,到现在每年20多位外来媳妇嫁进村,再到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开始考虑回乡创业,本组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现场、把赤溪村扶贫脱贫故事真诚讲述。


本次国情实践中国新班同学的表现得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陈子淳老师的高度评价。陈子淳认为,大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样一个走基层的作品,投入了很大的创作热情,大家的选题切入点都非常准确,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采访,说明同学们在之前对赤溪村扶贫攻坚的主题有了提前的认知,非常佩服同学们这一点。在高温炎热的天气之下,同学们也发挥了走基层记者接地气、吃苦耐劳的精神,用“双脚沾满泥土的方式”进行采访,这也是记者必备的要素之一。

陈老师也表达了她对国新班同学们的希冀,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样的国情实践学习到怎样去讲故事、怎样用自己的真心去了解事情,使得中国故事能够更好地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真实的中国。

对于本次国情实践,同学们表示收获颇丰。2017级国新硕士魏弘毅说:“本次去宁德,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习总书记在扶贫过程中提出的‘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这句话对我们当前的新闻工作也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要深入基层、走进田间地头去真正了解老百姓的生活,有了足够的积累,我们才能更有底气地讲好中国故事。”

2016级国新硕士王乙杰认为,本次国情实践让她个人收获很大,在到赤溪村进行实地的探访拍摄过程中,她将自己记忆中媒体关于赤溪村的文字报道转化为了实地的感受。在与村民交谈的过程当中,能够感受到他们积极向上、昂扬奋斗的精神,这是非常打动自己的。

七天福建行,国新班师生不仅收获了欢声笑语与实战经验,也实现了一次集体成长。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以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为目标,感恩前行,国新班仍在路上。


(编辑;陈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