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 大学生影像展晚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9-06-11浏览次数:770文章来源:电视学院

(通讯员 郄屹 王奇悦)6月6日晚,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第十七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晚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姜绪范、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虹、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胡芳和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电视学院副院长何苏六出席晚会。晚会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组委会、海峡西岸(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蓝媒手工艺创作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何苏六教授(右)出席晚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激励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起“培根铸魂”的职责使命。为了更好地承担培养新一代文化文艺工作者的重大责任,为传媒专业的青年人才营造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半夏的纪念”在全球范围内征集高校学生的优秀影像作品,为青年搭建专业而开放的交流平台,激励青年影像人关注社会发展、记录时代变迁。

本届“半夏的纪念”共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影片533部,入围128部,提名26部,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近万名青年影像人才参与其中。

2019年时值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华诞,本届“半夏”举办了“影像梦 青年梦 中国梦”特别环节,为祖国母亲的生日献礼。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仰望星空,更需脚踏实地地艰苦奋斗,青年影像工作者们用镜头讲好中国故事,在创作的道路上勇攀高峰,不断前行,在国内外各个平台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16届“半夏的纪念”年度作品获奖者张大尉为获奖者颁奖

晚会邀请毕鑫业等五位导演来到现场与观众交流,向大家讲述自己的经验和自己与“半夏”的故事。歌手李慧珍演唱《给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在回顾“半夏”历史的同时,致敬所有为创作付出艰辛的影像工作者们。

歌手李慧珍演唱《给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

今年5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光明影院”项目迎来了启动一周年的纪念。“光明影院”是由中国传媒大学创立并发起,专门为视障朋友创作无障碍电影的项目,旨在为视障人群释读经典影片,传播新时代的新思想、新气象,为国家公益事业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在特别环节中,特邀主持人阿雅,北京盲协主席何川,北京盲人学校学生孙铭晗以及“光明影院”的志愿者代表们来到现场,讲述“光明影院”的幕后故事,展现一年以来这条“文化盲道”的建设成果。歌手谭维维以一首《如果有来生》,配合“光明影院”的现场画面,表达出志愿者想要将美丽世界展现给视障朋友的真诚心愿。

特邀主持人阿雅介绍“光明影院”项目

歌手谭维维演唱《如果有来生》

启动一年来,“光明影院”制作团队共完成制作104部无障碍电影作品,撰写300余万字讲述稿,举行10次全国范围的公益放映活动,向全国19所盲校、68所高校图书馆赠送无障碍电影作品,1300余人次参与视障人士观影志愿服务。未来,“光明影院”团队将再接再厉,用更加优秀的作品让更多的视障朋友感受电影艺术的魅力。

介绍“光明影院”项目

特邀主持人阿雅(左)北京盲校学生孙铭晗(中) “光明影院”志愿者赵雯玉(右)

“光明影院”志愿者代表

本届“半夏的纪念”共设立年度作品、最佳摄影作品、最佳制作作品、最佳编剧作品、最佳导演作品、最佳中学生作品、最佳短纪录作品、最佳长纪录作品、最佳剧情片作品、万达菁英+青年电影人计划优秀作品十个荣誉称号。清华大学学生王静的作品《从上海到平遥》荣获本届“半夏的纪念”年度作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绍刚和影视演员沙溢共同主持晚会

张绍刚(左)沙溢(右)担任晚会主持

在晚会上,深受青年人欢迎的歌手王子异、火箭少女101-张紫宁、汪苏泷、周深、那吾克热献上精彩表演和祝福。本届“半夏”邀请到了猫眼娱乐、爱奇艺、优酷、秒拍、一直播、斗鱼、时光网、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腾讯影业、影铭影视科技十家平台作为媒体合作伙伴,同时,晚会在爱奇艺、优酷、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时光网、斗鱼、一直播六家平台实现了同步直播。

歌手王子异演唱《6AM》

火箭少女101-张紫宁演唱《半夏的纪念》

歌手汪苏泷演唱《耿》

歌手周深演唱《雪落下的声音》

歌手那吾克热演唱《儿子娃娃》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何苏六,万达影视菁英+电影人计划负责人唐秋,杭州遥望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谢如栋,知名演员李东学,青年演员陈子由,青年演员刘雅瑟,青年歌手、演员于朦胧,青年歌手朱星杰,知名编剧史航,奥运冠军、演员刘璇等担任颁奖嘉宾。

奥运冠军、演员刘璇(左)知名编剧史航(右)为获奖者颁奖

青年歌手、演员于朦胧

青年歌手朱星杰(右)为获奖者颁奖

作为“半夏的纪念”的重要组成部分,5月27日至6月6日,“半夏的纪念”开展了优秀影片“百校联展”活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近百所高校参与联合展映,为全国各地的高校师生呈现了优秀的参展作品。

本届“半夏的纪念”秉承“大学生讲新时代故事”的主题。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与需求,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生存难题,边缘青年的成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断代与传承,中国经济转型中底层工人的生活状态,人与人的亲情、友情、爱情,对生与死的追问和思考等等,都是青年影像人关注和思考的议题。

杭州遥望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谢如栋(右二)青年演员刘雅瑟(左一)为获奖者颁奖

年度作品《从上海到平遥》通过记录一名从上海迁到平遥的普通纺织女工及其家人的生活,以女性视角窥看三线建设,探讨了大时代变革下小人物命运的变迁。最佳导演作品《莫莉》通过对主人公进退两难时抉择过程的展现,拷问自我道德,唤起观众对个体内心的重新审视、对人生迷茫的细致打量。最佳长纪录作品《在人间》通过对一位母亲为女儿寻求公道之过程的记录,展现出事件情理法理交织的沉重矛盾以及被记录者试图与过去和解、重新面向未来生活的艰辛努力。

奥运冠军、演员刘璇(左二)知名编剧史航(右二)为获奖者颁奖

知名演员李东学(左二)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电视学院副院长何苏六(右二)为获奖者颁奖

“半夏的纪念”创办于2003年。在“非典”那段日子里,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拍摄了大量原创影像作品在全校展映。当时正值半夏,同学们借用文学大师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纪念”一词,将活动命名为“半夏的纪念”,意在承袭鲁迅的战斗精神。

2008年,“半夏的纪念”开始走向国际化,面向海外征片,评委会加入国际评委,展映规模扩大。2012年,第十届“半夏的纪念”得到了联合国促进两性平等和妇女赋权署的大力支持,开创“性别关注特别单元”。2016年,“半夏的纪念”开始和全国百所高校合作,开展优秀影片的“百校联展”。2019年,“半夏的纪念”首次入驻北影节,设立北京国际电影节“半夏的纪念”大学生纪实单元。

经历十七年的砥砺前行,“半夏的纪念”已经从一所学校的露天放映活动发展成为集征片、评选、策展于一体的知名青年影像赛事。许多青年影像人从“半夏的纪念”起步,开始走向国际舞台;许多从“半夏的纪念”走出的影像作品,已经在国际上崭露头角:2017年的“半夏”年度作品《塬》,获第48届芬兰坦佩雷短片节最佳剧情片奖。此外,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德国波兹坦国际大学生电影节等国内外重要影像赛事上,从“半夏的纪念”走出的影像作品也都有优异表现。未来,“半夏的纪念”将继续鼓励青年人用影像讲述新时代故事、推动青年影像人走向国际舞台。


附:荣誉作品名单

年度作品:《从上海到平遥》清华大学 王静 萧伟婷 北京外国语大学 陈颖

最佳摄影作品:《马拉之死》北京电影学院 史志东

最佳制作作品:《歧路父子》北京电影学院 王博伦 中国传媒大学 周天一

最佳编剧作品:《宽窄桂花香》中国传媒大学 段智溢

最佳导演作品:《莫莉》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 钟馨璇

最佳中学生作品:《野草》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赵韦弦

最佳短纪录作品:《我的爷爷在走婚》中国传媒大学 黄钰

最佳长纪录作品:《在人间》中国传媒大学 黄京昆 文珹灏

最佳剧情片作品:《死了一个贼》中央戏剧学院 陈明望

万达菁英+青年电影人计划优秀作品:《一只蓝色的虾》北京电影学院 祁骥


(编辑:陈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