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新闻传播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向”深研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时间:2020-07-22浏览次数:1502文章来源:协同创新中心

(通讯员 包圆圆 李智)7月20日上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新闻传播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向”课题深研会在我校召开。该项目由我校王晓红教授担任首席专家,邀请新华网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的领先媒体及相关机构加入课题组一同开展项目研究,是一项学界和业界联合攻关的重大课题。我校主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段鹏教授和科学研究处处长贾秀清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课题也得到了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受疫情影响,本次深研会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从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深入探讨新闻传播业人工智能应用实践的重点方向、理论建构的基本问题。包括课题特邀嘉宾、课题顾问、各子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等50余人参加深研会,会议由王晓红教授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教授致辞

段鹏副校长指出,当前我国媒体智能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业的应用也更加深入和广泛,要推动和实现好媒体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既是抓手,同时也是支撑、保障和方向。他指出,由王晓红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我国新闻传播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向”这个课题既体现出实践性、指导性,又代表着未来性与前瞻性,与“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以及学校的改革任务十分契合,学校希望能与当前业界创新实践深度结合,共同探讨我国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与未来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校科研处处长贾秀清教授在致辞中希望,未来几年时间,课题组能在多重学科背景的共同支撑下产出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体现“大团队”“大课题”的协同优势,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及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创新发展添砖加瓦。

重大课题首席专家王晓红教授发言

课题首席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王晓红教授就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总体问题、总体思路、研究框架、研究难点等向专家组进行了详细汇报。王晓红教授指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在深刻影响着新闻媒体的信息生产模式和传播模式,“我国新闻传播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向”课题以“主流价值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为目标,基于技术赋能、行业创新、价值引领三个维度,从技术、内容、人才、用户、政策五个层面探讨我国新闻传播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面临问题和未来趋势,更好地助力我国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和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新华网总编辑郭奔胜发言

子课题负责人、新华网总编辑郭奔胜在发言中,首先对我校多年来在学术交流、人才输送等方面对新华网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近年来,新华网在媒体融合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连接用户,让新闻报道更“走心”?如何切实提高主流媒体的新闻信息采集、生产、传播能力?是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他期待未来能与王晓红教授团队一道,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究。

会上,子课题成员、新华网未来媒体研究院院长杨溟,子课题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大数据挖掘与社会计算实验室主任沈浩作了专题分享。杨溟院长从智能媒体理念与关键技术出发,分析物联网生态语境下智能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向与问题,强调未来发展学对传媒业发展方向的指导意义,剖析技术层面内外传媒业发展的思考维度,解析智能媒体研发的关键性技术与难点。沈浩教授则指出,“5G+AI”将在媒体融合中得到广泛运用并成为媒体的底层架构,因此,媒体融合要更加重视“5G+AI+媒体”的引领作用,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为支撑,建立起全功能智能媒体运作平台。

其他子课题负责人分别介绍了项目研究进展。龙耘教授基于技术与媒介伦理,重点探讨了智媒时代主流媒体价值引领的内涵、目标与导向;曹晚红教授就智媒时代培养全面合格的新闻传播业人才进行了深度剖析;远在美国的吴炜华教授以在线的方式对全球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阐述。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项目的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认为整个课题研究思路清晰、研究逻辑合理、团队构建多元。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远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内容、环境的智能识别,人、内容、环境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应着场景,并将最终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社会结构和关系。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秦瑜明教授则认为,本课题开创了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多个“第一次”,对新的学科范式的建立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课题首席顾问赵淑萍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强调,要重视重大课题的阶段性推进工作,对子课题的内容把关要做到逐条讨论,让科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还要注意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联系,确保重大课题相关研究工作的有序推进,按时按量高质完成重大课题的各项任务。

(编辑: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