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年度会议暨未来建设研讨会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0-12-19浏览次数:472文章来源: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

(通讯员 宋芹)相约中传,共议国重。12月18日上午,国重大楼启动仪式结束后,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年度会议暨未来建设研讨会在国重大楼7层会议室如期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国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高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文华;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基础处处长邹晖,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基地处副处长李旭彦;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电视学院院长、国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晓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冬梅,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胡智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中国传媒大学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勤,中国传媒大学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院长曹立宏等国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国重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段鹏,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兼国重实验室执行主任王晖,国重实验室副主任张远等齐聚一堂,共同参加首届国重学术委员会年度会议暨未来建设研讨会。

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国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高文,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国重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段鹏共同主持。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致辞中对传媒大学国重实验室取得的进展和成绩表示祝贺。他强调,如何将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实,最重要的是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突出一个“实”字。这包括四个要素,第一是物理空间,第二是人才队伍,第三是目标任务,第四是政策保障。四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雷朝滋司长还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打造战略科技力量,这就要求国重实验室一要做实,二要扩大规模,三要提升层次。以此为目标,打造学术特区、学术实体,建立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这是探索媒体融合新业态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同时肯定了学术委员会在国重实验室未来研究方向、交叉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导地位。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基地处副处长李旭彦指出,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全媒体传播格局的重要举措,是适应信息传播行业发展变革的主动作为,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积极探索。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在致辞中,首先对一年来支持关注国重实验室建设的各位领导专家、同志师友的拳拳之心表示深深感谢。廖祥忠书记再次表示,建设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里汇聚了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的初心、决心与信心,是一项举全校之力共同建设的事业。学校将汇聚力量、真抓实干,将国重实验室建好建强。

会上,廖祥忠书记为国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专家高文、丁文华、高晓虹、米博华、王冬梅、胡智锋、强月新、李本乾、段鹏、张勤、曹立宏等颁发聘书。

随后,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国重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段鹏向学术委员会详细汇报了国重实验室2020年度工作总结、2021年度工作计划,2021年度开放课题指南等情况。

学术委员会专家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规划与研究方向提出了具体建议与指导,并对2021年开放课题进行了审议。

高文院士指出,国重实验室建设应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窗口,实现原始创新能力的突破,进一步推动国重实验室在融媒体传播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升级。他同时强调了社会化媒体可信度体系构建及其溯源机制的重要性。

丁文华院士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国传媒大学一流学科优势,真正实现跨学科研究团队的打造,在“有可为、有可不为”方针指导下,通过融合、跨界、交叉的建设思路,明确国重实验室研究的未来方向。

学术委员会成员一致认为,建立定期常态化交流机制,加强合作,有助于国重实验室更好地开展工作,推出成果。

(编辑: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