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出通识教育基础课沉浸思政教学

发布时间:2022-03-11浏览次数:238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为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大思政课,要善用之”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本科生通识教育基础课《世界文明史观》在新学期锐意改革,采用远程沉浸的教学方式为同学们带来别样的学习收获与体验。

开课之前,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教学班所在的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共同备课,以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为方向,精心设计教学大纲。课程以国内外各大文明遗址承载的文博资源为载体,结合《文明的冲突》《中西文明根性比较》等代表性著作,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挖掘、梳理隐藏在人类文明演进背后的密码和规律,夯实文史哲素质基础,培养宏观历史视野。为拓展大思政育人空间,课程将尝试采用步步升级的数字沉浸技术辅助教学,体现中国元素、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在元宇宙等最新理念中的话语权,在感受大国科技的创新引领中筑牢铸魂强基、立德树人的思政导向。

新学期伊始,课程主讲教师杨倩副教授为2021级双语播音主持班的学生带来了精彩纷呈的第一单元“四大文明交汇的敦煌莫高窟遗址”,特别邀请敦煌研究院祁晓庆副研究员采用讲授+VR展示技术带领同学们走进实景敦煌的数字天地。同学们在云研学技术支持下激活了远程文博资源,在自主探索中体验了多地共享、师生同屏、置身其中的沉浸效果。在课堂讨论互动环节,从文明遗址到国宝守护人,从文物回归到学术平等交流,大家重温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十六字莫高精神。同学们纷纷表示,对世界文明史观产生了浓厚兴趣,对“云观看”文物能够如此细腻逼真发出由衷感叹,更对所肩负的讲好中国故事的神圣使命感到无比光荣。

作为结对联系的学校党委常委,李新军副校长勉励杨倩老师在课程中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杨老师深受鼓舞,表示会将新军副校长开学第一周来学院与结对思政教师小组座谈的精神在各门课中逐步落实下来。

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东建院长肯定了沉浸思政教学这一改革创新,并谈到,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检验教学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能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激发出内心的家国情怀,收到成倍的获得感。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宏欣认为这门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符合“培养能发出中国声音、面向传播对象国、走上国际传播前台的形象大使”的育人目标,希望课程继续引领同学们在学习体验中增强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意识和能力。

(编辑:阎玺)